Title : 韓詩外傳
Author : active 150 B.C. Ying Han
Release date : December 19, 2007 [eBook #23909]
Language : Chinese
韓詩外傳/捲第1
曾子仕於莒,得粟三秉。方是之時,曾子重其祿而輕其身。親沒之後,齊迎以相,楚迎 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。方是之提,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。懷其寶而迷其國,不口與語仁。 窘其身而約其親,不可與語孝。任重道遠者,不擇地而息。家貧親老者,不擇官而仕。 故君子橋褐趨時,當務為急。傳雲:不逢時而仕,任事而敦其慮,為之使而不入其謀, 貧焉故也。《詩》曰:“夙夜在公,實命不同。” 傳曰:夫《行露》之人許嫁矣,然而未往也。見一物不具,一禮不備,守節貞理,守 死不往。君子以為得婦道之宜,故舉而傳之,揚而歌之,以絕無道之求,防汙道之行 乎?《詩》曰:“雖速我訟,亦不爾從。” 孔子南遊適楚,至於阿谷之隧,有處子偑璜而浣者。孔子曰:“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? ”抽觴以授子貢,曰:“善為之辭,以觀其語。”子貢曰:“吾北鄙之人也,將南之 楚。逢天之暑,思心潭潭,顧乞一飮,以表我心。”婦人對曰:“阿谷之隧,隱曲之汜, 其水載清載濁,流而趨海,欲飮則飮,何問於婢子!”受子貢觴,迎流而挹之,奐然 而溢之,從流而挹之,奐然而覺得之,坐置之沙上。曰:“禮固不親授。”子貢以告。 孔子曰:“丘知之矣。”抽琴去其軫,以授子貢曰:“善為之辭,以觀其語。”子貢 曰:“嚮子之言,穆如清風,不悖我語,和暢我心。於此有琴而無軫,願借子以調其 音。”女人對曰:“吾野鄙之人也,僻陋而無心,五音不知,安能調琴?”子貢以告。 孔子曰:“丘知之矣。”抽絺五兩以授子貢,曰:“善為之辭,以觀其語。”子貢曰: “吾北鄙之人也,將南之楚。於此有絺紘(右上加乂)五兩,吾不敢以當子身,敢置 之水浦。”婦人對曰:“行客之人,嗟然永久,分其資財,棄之野鄙。吾年甚少,何 敢受子?子不早去,今竊有狂夫守之者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南有喬木,不可休思,漢 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“此之謂也。”
哀公問孔子曰:“有智者壽乎?”孔子曰:“ 然。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,自取之也。居處不理,飲食不節,佚勞過度者,病共人殺之。 居下而好幹上,嗜欲無厭,求索不止者,刑共殺之。少以敵眾,弱以侮強,忿不量力者, 兵共殺之。故有三死而非命者,自取之也。“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。” 傳曰:在天者莫明乎日月,在地者莫明於水火,在人者莫明乎禮義。故日月不高則所照 不遠,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,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白。故人之命在天,國家命在禮, 君人者降禮尊賢而王,重法愛民而霸,好利多詐而危,權謀傾覆而亡,《詩》曰:人而 無禮,胡不遄死。 君子有辯善之度,以治氣養性,則身後彭祖。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。宜於時則達,厄於 窮則處,信禮者也。凡用心之術,由禮則理達,不由禮則悖亂。飲食衣服,動靜居處, 由禮則和節,不由禮則墊陷生疾。容貌態度,進退趍步,由禮則雅,不由禮則夷固。故 人無禮則不生,事無禮則不成,國無禮則不寧,王無禮則死亡無日矣。《詩》曰:“人 而無禮,胡不遄死。” 傳曰:不仁之至忽其親,俞樾雲:忽當作忍,字之誤也,忍其親與下倍其君欺其友文義 相稱。字誤作忽,則無義矣。不忠之至倍其君,不信之至欺其友,此三者,聖人之所殺 而不赦也,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禮,不死何為。” 王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唚,尾生殺身以成其信,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。此四子者,皆天 下之通士也。四舊作三。豈不愛其身哉?為夫義之不立,名之不顯,則士恥之,故殺身 以遂其行。由是觀之,卑賤貧窮,非士之恥也。夫士之所芷者,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, 舉信而士不與焉,舉信而士不與焉,舉廉而士不與焉。三者存乎身,名牛於世,與日月 並而不息天不能殺,地不能生,當桀紂之世,不之能污也。然則非惡生而樂死也。惡富 貴好貧賤也,由其理尊貴及己而仕,不辭也。孔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 亦為之,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故阨窮而不憫,勞辱而不茍,然後能有致也。《詩》曰: 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,我心匪席,不可捲也。此之謂也。”
原憲居魯,環堵之室, 茨以蒿萊,蓬戶甕牗,揉桑而為樞,上漏下濕,匡坐而絃歌,子貢乘肥馬,衣輕裘,中 紺而表素,軒車不容巷而往見之。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,正冠則纓絕,振襟則肘見,納 履則踵決,子貢曰:“嘻,先生何病也?”原憲仰而應之,曰:“憲聞之,無財之謂貧, 學而不能之謂病,憲貧也,非病也,若夫希世而行,比周而友,學以為人,教以為己, 仁義之匿,車馬之飾,衣裘之麗,憲不忍為之也。”子貢逡巡,面有慙色,不辭而去。 原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而反,聲滿於天地,如出金石。天子不得而臣也,諸侯不得而友 也,故養身者忘家,養志者忘身。身且不愛,孰能忝之?”《詩》曰:“我心匪石,不 可轉也,我心匪席,不可捲也。” 傳曰:所謂士者,雖不能盡乎道術,必有由也。雖不能盡乎美善,必有處也。言不務多, 務審其所謂,行不務多,務審其所由而已。行既已尊之,言既已由之,若肌膚性命之不 可易也。《詩》曰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。我心匪席,不可捲也。” 傳曰:君子潔其身而同者合焉,善其音而類者應焉。馬鳴而馬應之,牛鳴而牛應之,非 知也,其勢然也,故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,莫能以己之皭皭容人之混沄然。《 詩》曰:我心匪鑑,不可以茹。 荊伐陳,陳西門壞,因其降民使脩之,孔子過而不式,子貢執轡而問曰:禮過三人則下, 二人則式。今陳之脩門者眾矣,夫子不為式,何也?孔子曰:“國亡而弗知,不智也, 知而不爭,非忠也,爭而不死,非勇也。脩門者雖眾,不能行一於此,吾故弗式也。《 詩》曰:“憂必悄悄,慍於群小”,小人成群,何足禮哉?
傳曰:喜名者必多怨, 好與者必辱,唯滅跡於人,能隨天地自然,為能勝理而無愛名,名興則道不用,道行則 人無位矣。夫利為害本,而福為禍先。唯不求利者為無害,不求福者為無禍,《詩》曰: 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 傳曰:聽者耳聞,明者目見。聰明則仁愛著而廉恥分矣。故非其道而行之,雖勞不至。 非其有而求之,雖強不得,故智者不為非其事,廉者不求非其有,是以害遠而名彰也, 《詩》雲: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 傳曰:安命養性者不待積委而富,名號傳乎世者不待勢位而顯,德義暢乎中而無外求也, 信哉,賢者之不以天下為名利也。《詩》曰: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 古者天子左五鐘,右五鐘。將出,則撞黃鐘,而右五鐘皆應之,馬鳴中律,駕者有文, 御者有數,立則磬折,拱則抱鼓,行步中規,折旋中矩。然後太師奏升車之樂,告 出也。入則撞蕤賓,而左五鐘皆應之,以治容貌,容貌得則顔色齊,顔色齊則肌膚安。 蕤賓有聲,鵠震馬鳴,及倮介之蟲,無不延頸以聽。在內者皆玉色,在外者皆金聲,然 後少師奏升堂之樂,即席告入也。此言音樂相和,物類相感,同聲相應之義也。《詩》 雲:“鐘鼓樂之。”此之謂也。 枯魚銜索,幾何不蠹?二親之壽,忽如過客。樹木欲茂,霜露不使。賢士欲養,二親不 待,故曰:家貧親老,不擇官而仕也。《詩》曰:“雖則尾(左加火),父母孔邇。 ”此之謂也。 孔子曰:君子有三憂,弗知可無憂與?知而不學,可無憂與?學而不行,可無憂與?《 詩》曰:“未見君子,憂心惙惙。” 魯公甫文伯死,其母不哭也。季孫聞之曰:“公甫文伯之母,貞女也,子死不哭,必有 方矣。使人問焉,對曰;昔是子也,吾使之事仲尼,仲尼去魯,送之不出魯郊,贈之不 與家珍,病不見士之來視者,死之日,宮女縗絰而從者十執行,此不足於士而有餘於婦 人也,吾是以不哭也。《詩》曰:“乃如之人兮,德音無良。” 傳曰:天地有合,周廷寀雲:說苑辨物篇合上有德字,1禮記樂記篇雲:天地訢合,則 生氣有精矣。陰陽消息,則變化有時矣。時得則治,時失則亂,故人生而不具者五,目 無見,不能食,不能行,不能言,不能施化,三月微盷而後能見,八月生齒而後能食, 朞年臏就而後能行,三年鹸(右為頁)合而後能言。十六精通在後能施化,陰陽相反, 陰以陽變,陽以陰變。故男八月生齒,八歲而齔齒。十六而精化小通。女生七月生齒, 七歲而齔齒,十四而精化小通。是故陽以陰變,陰以陽變,故不肖者精化始具,而生氣 感動,觸情縱欲,反施亂化。是以年壽亟夭而性不長也。《詩》曰:乃如之人兮,懷婚 姻也,太無信也,不知命也,賢者不然,精氣闐溢而後傷,時不可過也。不見道端,乃 陳情欲,以歌道義。《詩》曰:“靜女其姝,俟我乎城隅,愛而不見,搔首躊躇。瞻彼 日月,遙遙我思。道之雲遠,曷雲能來!”急時之辭也。甚焉故稱日月也。 楚白公之難,有莊之善者,辭其母,將死君。其母曰:“棄母而死君可乎?”曰:“吾 聞事君者,內其祿而外其身,今之所以養母者,君之祿也,請往死之。”比至朝,三廢 車中。其僕曰:“子懼,何不反也?”曰:“懼,吾私也,死君,吾公也。吾聞君子不 以私害公。”遂往死之。君子聞之曰:“好義哉,必濟矣夫。”《詩》雲:“深則厲, 淺則揭。”此之謂也。 晉靈公之時,宋人殺昭公,趙宣子請師於靈公而救之。靈公曰:“非晉國之急也。”宣 子曰:“不然,夫大者天地,其次君臣,所以為順也,今殺其君,所以反天地,逆人道 也,無必加災焉。晉為盟主而不救,無罰懼及矣。《詩》雲:“凡民有喪,匍匐救之。 而況國君乎?”於是靈公乃與師而從之。宋人聞之,儼然感說,而晉國日昌,何則?以 其誅逆存順。《詩》曰:“凡民有喪,匍匐救之。”趙宣子之謂也。
傳曰:水濁則 魚喁,令苛見民亂,城峭則崩,岸峭則陂。故吳起峭刑而車裂,商鞅峻法而支解,治國 者譬若乎張琴然,大絃急則小絃絕矣,故急轡銜者,非千里之御也,有聲之聲不過百裡, 無聲之聲延及四海。故祿過其功者削,名過其實者損,情行合而名副之,禍福不虛至矣。 《詩》雲:“何其處也,必有與也。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故惟其無為,能長生久視, 而無累於物矣。郝懿行雲:“故惟其無為”以下,疑他篇錯簡在此。維遹案:下第二十 四章詩辭末,說苑脩文篇有“惟有以者,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也”十六字。今本下 章無,蓋即郝氏所本。
傳曰:衣服容貌者,所以說目也,應對言語者,所以說耳也。好惡去就者,所以說心也。 故君子衣服中,容貌得,則民之目悅,言語遜,應對給,則民之耳悅矣。就仁去不仁, 則民之心悅矣。三者存乎身,雖不在位,謂之素行。故中心存善,而日新之,則獨居而 樂,德充而形。《詩》曰:“何其處也,必有與也。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” 仁道有四,磏為下。有聖仁者,有智仁者,有德仁者,有磏仁者。上知天能用其時,下 知地能用其材,中知人能安樂之,是聖仁者也。上亦知天能用其時,下知地能用其材, 中知人能使人肆之,是智仁者也。寬而容眾,百姓信之,道所以至,弗辱以時,是德仁 者也,廉潔直方,病亂不治,惡邪不匡,雖居鄉里,若坐塗炭,命入朝廷,如赴湯火, 非其民不使,非其食弗嘗,疾亂世而輕死,弗顧弟兄,以法度之,比於不祥,是磏仁者 也。傳曰:山銳則不高,水徑則不深,仁磏則其德不厚,志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。是伯 夷、叔齊、卞隨、介子推、原憲、鮑焦、袁旌目、申徒狄之行也,其所受天命之度,適 至是而止,弗能改也,雖枯槁弗捨也。《詩》雲:“亦已焉哉,天實為之,謂之何哉! ”磏仁雖下,然聖人不廢者,匡民隱括,有在是中者也。
申徒狄非其世,將自投於 河。崔嘉聞而止之曰:“吾聞聖人仁之於天地之間也,民之父母也,今為濡足之故,不 救溺人,可乎?”申徒狄曰:“不然。昔桀殺關龍逢,紂殺王子比干,而亡天下,吳殺子 胥,陳殺泄冶,而滅其國。故亡國殘家,非無聖智也,不用故也。”遂抱石而沉於河。 君子聞之曰:“廉矣。如仁與智,則吾未之見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天實為之,謂之何哉!” 鮑焦衣弊膚見,挈畚捋蔬,遇子貢於道。子貢曰:“吾子何以至於此也?”鮑焦曰:“ 天下之遺德教者眾矣,吾何以不至於此也?吾聞之,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,是爽行也。 上不己用而乾之不止者,是毀廉也。行爽廉毀,然且弗舍,惑於利者也。”子貢曰:“ 吾聞之,非其世者,不生其利。汗其君者,不履其士。今吾子汙其君而履其土,非其世 而捋其蔬,其可乎?《詩》曰:“‘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’此誰之有哉?”鮑焦曰: “於戲!吾聞賢者重進而輕退,廉者易愧而輕死。”於是棄其蔬而立槁於洛水之上。君 子聞之曰:“廉夫剛哉!夫山銳則不高,水徑則不深,行磏者其德不厚,志與天地擬者 其為人不祥。鮑焦可謂不祥矣。其節度淺深,適至於是矣。”《詩》雲:“亦已焉哉。 天實為之,謂之何哉!” 昔者周道之盛,邵伯在朝,有司請營邵以居。邵伯曰:“嗟!以吾一身而勞百姓,此非 吾先君文王之志也。”於是出而就蒸庶於阡陌隴畝之間而聽斷焉。邵伯暴處遠野,廬於 樹下,百姓大說,耕桑者倍力以勸。於是歲大稔,民給家足。其後,在位者驕奢,不恤 元元,稅賦繁數,百姓睏乏,耕桑失時。於是詩人見邵伯之所休息樹下,美而歌之。 《詩》曰:“蔽茀甘棠,勿剗勿伐,召伯所茇。”此之謂也。 韓詩外傳/捲第2 楚莊王圍宋,有七日之糧,曰:“盡此而不克,將去而歸。”於是使司馬子反乘闉而窺 宋城。宋使華元乘闉而應之。子反曰:“子之國何若矣?”華元曰: “憊矣。易子而 食之,片(左加木)骸而爨之。”子反曰:“嘻,甚矣憊!雖然,吾聞圍者之國,箝馬 而秣之,使肥者應客。今何吾子之情也?”華元曰:“吾聞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,小人 見人之困則幸之。吾望見吾子似於君子,是以情也。”子反曰:“諾,子其勉之矣。吾 軍有七日糧爾。”揖而去。子反告莊王,莊王曰:“若何?”子反曰:“憊矣。易子 而食之,片(左加木)骸而爨之。”莊王曰:“嘻,甚矣憊·今得此而歸爾。”子反曰: “不可,吾已告之矣。曰:軍亦有七日糧爾。”莊王怒曰:“吾使子視之,子曷為而告 之?”子反曰:“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之臣,可以楚國而無乎?吾是以告之也。”莊王曰: “雖然吾今得此而歸爾。”子反曰:“王請處此,臣請歸耳。”王曰:“子去我而歸, 吾孰與處乎此?吾將從子而歸。”遂引師而歸。君子善其平乎己也。華元以誠告子反, 得以解圍,全二國之命。《詩》雲:“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”君子善其以誠相告也。 魯監門之女嬰相從績,中夜而泣涕。其偶曰:“何謂而泣也?”嬰曰:“吾聞衛世子不 肖,所以泣也。”其偶曰:“衛世子不肖,諸侯之憂也。子曷為泣也?”嬰曰:“吾聞 之,異乎子之言也。昔者宋之桓司馬得罪於宋君,出奔於魯,其對佚而展(右加馬)吾 園,而食吾園之葵。是歲,吾聞園人亡利之半。越王勾踐起兵而攻吳,諸侯畏其威。魯 往獻女,吾姊與焉。兄往視之,道畏而死。越兵威者吳也,兄死者,我也。由是觀之, 禍與福相及也。今衛世子甚不肖,好兵,吾男弟三人,能無憂乎?”《詩》曰:“大夫 跋涉,我心則憂。”是非類與乎? 高子問於孟子曰:“夫嫁娶者非己所自親也。衛女何以編於《詩》也?”孟子曰:“有 衛女之志則可,無衛女之志則怠。若伊尹於太甲,有伊尹之志則可,無伊尹之志則篡。 夫道二,常之謂經,變之謂權。懷其常道而挾其變權,乃得為賢。夫衛女行中孝,慮中 聖,權如之何?”《詩》曰:“既不我嘉,不能旋反。視我不臧,我思不遠。” 楚莊王聽朝罷晏。樊姬下堂而迎之,曰:“何罷之晏也,得無飢倦乎?”莊王曰:“今 日聽忠賢之言,不知飢倦也。”樊姬曰:“王之所謂忠賢者,諸侯之客歟?國中之士歟?” 莊王曰:“則沈令尹也。”樊姬掩口而笑。王曰:“姬之所笑者何等也?”姬曰:“妾 得侍於玉,尚湯沐,執巾櫛,振衽席,十有一年矣。然妾未嘗不遣人之梁鄭之間,求美 人而進之於王也。與妾同列者十人,賢於妾者二人。妾豈不欲擅王之愛,專王之寵哉? 不敢以私願蔽眾美也,欲王之多見,則知人能也。今沈令尹相楚數年矣,未嘗見進賢而 退不肖也,又焉得為忠賢乎?”莊王旦朝,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。令尹避席而進孫叔敖。 叔敖治楚三年,而楚國霸。楚史援筆而書之於策曰:“楚之霸,樊姬之力也。”《詩》 曰:“百爾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”樊姬之謂也。 閔子騫始見於夫子,有菜色,後有芻豢之色。子貢問曰:“子始有菜色,今有芻豢之色, 何也?”閔子曰:“吾出蒹葭之中,入夫子之門。夫子內切瑳以孝,外為之陳王法,心 竊樂之。出見羽蓋龍旂,旃裘相隨,心又樂之。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,是以有菜色也。 今被夫子之教寖深,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,內明於去就之義,出見羽蓋龍旂,旃裘相 隨,視之如壇土矣,是以有芻豢之色。”《詩》曰:“如切如瑳,如錯如磨。” 傳曰:雩而雨者何也?曰:無何也,猶不雩而雨也。星墜木鳴,國人皆恐,何也?是 天地之變,陰陽之化,物之罕至者也。怪之可也,畏之非也。夫日月之薄蝕,怪星之 黨見,風雨之不時,是無世而不嘗有也。上明政平,是雖並至無傷也。上闇政險,是 雖無一無益也。夫萬物之有災,人妖最可畏也。曰何謂人妖?曰枯耕傷稼,枯耘傷歲, 政險失民,田穢稼惡,糴貴民飢,道有死人,寇賊並起,上下乖離,鄰人相暴,對門 相盜,禮義不脩,牛馬相生,六畜作妖,臣下殺上,父子相疑,是謂人妖。妖是生 於亂。傳曰:天地之災,隱而廢也,萬物之怪,書不說也。無用之變, 不急之察,棄而不治。若夫君臣之義,父子之親,男女之別,切瑳而不舍也。《詩》 曰:“如切如瑳,如錯如磨。” 孔子曰:“口欲味,心欲佚,教之以仁。心欲安,身欲勞,教之以恭。好辯論而畏懼, 教之以勇。目好色,耳好聲,教之以義。”《易》曰:“艮其限,列其殥(改歹為月), 厲薰心。”《詩》曰:“吁嗟女兮,無與士耽。”皆防邪禁佚,調和心志。 高墻豐上激下,未必崩也。降雨興,流潦至,則崩必先矣。草木根荄淺,未必撅也。 飄風興,暴雨墜,則撅必先矣。君子居是邦也,不崇仁義,尊其 賢臣,以理萬物,未必亡也。一旦有非常之變,諸侯交爭,人趨車馳,迫然禍至,乃 始愁憂,乾喉焦唇,仰天而嘆,庶幾乎望其安也,不亦晚乎?孔子曰:“不慎其前而 悔其後,嗟乎!雖悔無及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惙其泣矣,嗟何及矣!” 曾子曰:“君子有三言,可貫而佩之。一曰無內踈而外親,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,三曰 患至而後呼天。”子貢曰:“何也?”曾子曰:“內疏而外親,不亦反乎?身不善而 怨他人,不亦遠乎?患至而後呼天,不亦晚乎?”《詩》曰:“惙其泣矣,嗟何及矣!” 夫霜雪雨露,殺生萬物者也,天無事焉,猶之貴天也。執法厭文,治官治民者, 有司也,君天事焉,猶之尊君也。夫闢土殖穀者后稷也,決江 疏河者禹也,聽獄執中者皋陶也。然而有聖名者堯也。故有道以御之,身雖無能也, 必使能者為己用也。無道以御之,彼雖多能,猶將無益於存亡矣。《詩》曰:“執轡 如組,兩驂如舞。”貴能御也。 傳曰:孔子雲:美哉顏無父之御也,馬知後有輿而輕之,知上有人而愛之。馬親其正而 愛其事,如使馬能言,彼將必曰:“樂哉!今日之騶也!”至於顏淪,少衰矣。馬知後 有輿而輕之,知上有人而敬之。馬親其正而敬其事,如使馬能言,彼將必曰:“騶來, 其人之使我也!”至於顏夷而衰矣。馬知後有輿而重之,知上有人而畏之。馬親其正而 畏其事,如使馬能言,彼將必曰:“騶來!騶來!女不騶,彼將殺女。”故御馬有法矣, 御民有道矣。法得則馬和而歡,道得則民安而集。《詩》曰:“執轡如組,兩驂如舞。” 此之謂也。 顏淵侍坐魯定公於臺,東野畢御馬於臺下。定公曰:“善哉!東野畢之御也。”顏淵曰: “善則善矣,其馬將佚矣。”定公不說,以告左右曰:“聞君子不譖人。君子亦譖人乎?” 顏淵退,俄而廐人以東野華馬佚聞矣。定公躐席而起,曰:“趣駕召顏淵。”顏淵至, 定公曰:“鄉寡人曰:‘善哉東野畢之御也。’吾子曰:‘善則善矣,然則馬將佚矣。’ 不識吾子何以知之?”顏淵曰:“臣以政知之。昔者舜工於使人,造父工於使馬。舜不 窮其民,造父不極其馬。是以舜無佚民,造父無佚馬也。今東野畢之御,上車執轡,銜 體正矣,周旋步驟,朝禮畢矣,歷險致遠,馬力殫矣,然猶策之不已,所以知其佚也。” 定公曰:“善,可少進乎?” 顏淵曰:“獸窮則齧,鳥窮則啄,人窮則話。自古及今,窮其下能不危者,未之有也。 《詩》曰:‘執轡如組,兩驂如舞。’善御之謂也。”定公曰:“寡人之過矣!” 崔杼殺莊公,令士大夫盟。盟者皆脫劍而入。言不疾,指不至血者死,所殺者十餘人。 次及晏子。晏子捧杯血,仰天而嘆曰:“惡乎!崔杼將為天道而殺其君。”於是盟者皆 視之。崔杼謂晏子曰:“子與我,吾將與子分國。子不與我,殺子。直兵將推之,曲兵 將鈎之,吾願子圖之也。”晏子曰:“吾聞留以利而倍其君者非仁也,劫以刃而失其志 者非勇也。《詩》曰:‘莫莫葛藟,延於條枚。愷悌君子,求富不回。’嬰其可回矣? 直兵推之,曲兵鉤之,嬰不之革也。”崔杼曰: “舍晏子。”晏子起而出,援綏而乘。 其僕馳。晏子撫其手曰:“麋鹿在山林,其命在庖廚。命有所縣,安在疾馳?”安行成 節,然後去之。《詩》曰:“羔裘如濡,恂直且侯。彼己之子,捨命不偸。”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,其為人公正而好直。王使為理。於是道有殺人者,石奢追之,則 其父也。還返於廷曰:“殺人者,臣之父也。以成政非孝也。不行君法,非忠也。弛 罪廢法,而伏其辜,臣之所守也。”遂伏斧鑕,曰:“命在君。”君曰:“追而不及, 痛有罪乎?子其治事矣。”石奢曰:“不然。不私其父,非孝也。不行君法,非忠也。 以死罪生,不廉也。君欲赦之,上之惠也。臣不能失法,下之義也。”遂不去鈇鑕, 刎頸而死乎廷。君子聞之曰:“貞夫法哉,石先生乎!”孔子曰: “子為父隱,父為子隱,直在其中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彼己之子,邦之司直。”石先 生之謂也。 外寬而內直,自設於隱括之中,直己而不直人,善廢而不悒悒,蘧伯玉之行也。故為 人父者則願以為子,為人子者則願以為父,為人君者則願以為臣,為人臣者則願以為君,名昭諸侯,天下 願焉。《詩》曰:“彼己之子,邦之彥兮。”此君子之行也。 傳曰:孔子遭齊程本子於郯之間,傾蓋而語終日,有間,顧子路曰:“由來!取束帛 以贈先生。”子路不對。有間,又顧曰:“取束帛以贈先生。”子路率爾而對曰: “聞之於夫子,士不中道相見。女無媒而嫁者,君子不行也。”孔子曰:“夫《詩》 不雲乎:‘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。有美一人,青陽宛兮,邂逅相遇,適我願兮?’且 夫齊程本子,天下之賢士也,吾於是而不贈,終身不之見也。大德不踰閑,小德出入 可也。” 君子有主善之心,而無勝人之色,德足以君天下,而無驕肆之容,行足以及後世,而不 以一言非人之不善。故曰:君子盛德而卑,虛己以受人,旁行不流,應物而不窮。雖 在下位,民願戴之。雖欲無尊,得乎哉?《詩》曰:“彼己之子,美如英,美如英, 殊異乎公行。” 君子易和而難狎也,易懼而不可劫也,畏患而不避義死,好利而不為所非,交親而不 比,言辯而不亂,盪盪乎其義不可失也,磏乎其廉而不劌也,溫乎其仁厚之寬大也, 超乎其有以殊於世也。《詩》曰:“美如玉,美如玉,殊異乎公族。” 商容嘗執羽籥,馮於馬徒,欲以化紂而不能。遂去,伏於太行。及武王克殷,立為太 子,欲以為三公。商容辭曰:“吾常馮於馬徒,欲以化紂而不能,愚也。不爭而隱, 無勇也。愚且無勇,不足以備乎三公。”遂固辭不受命。君子聞之曰:商容可謂內省 而不誣能矣。君子哉!去素餐遠矣。《詩》曰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”商先生之 謂也。 晉文公使李離為理,過聽殺人,自拘於廷,請死於君。君曰:“官有貴賤,罰有輕重。 下吏有罪,非子之罪也。”李離對曰:“臣居官為長,不與下吏讓位,受祿為多,不與 下吏分利。今過聽殺人而下吏蒙其死,非所聞也。”不受命。君曰:“子必自以為有罪, 則寡人亦有罪矣。”李離曰:“法,失刑則刑,失死則死。君以臣為能聽獄決疑,故使 臣為理。今過聽殺人,臣之罪當死。”君曰:“棄位委官,伏法亡國,非所望也。趣出! 無憂寡人之心。”李離對曰:“政亂國危,君之憂也。軍敗卒辭,將之憂也。夫無能以事君,闇行以臨官,是無功以食祿也。臣不能以虛自誣。”遂伏劍而死。君子聞之曰:忠矣乎!《詩》曰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”李先生之謂也。 楚狂接輿躬耕以食。其妻之市未返。楚王使使者賫金百鎰造門,曰:“大王使臣奉金百 鎰,願請先生治河南。”接輿笑而不應。使者遂不得辭而去。妻從市而來,曰:“先生 少而為義,豈將老而遺之哉?門外車軼何其深也?”撥輿曰:“今者王使使者賫金百鎰, 欲使我治河南。”其妻曰:“豈許之乎?”曰:“未也。” 妻曰:“君使不從,非忠也。從之,是遺論文也。不如去之。”乃夫負釜甑,妻戴紝 器,變易姓字,莫知其所之。《論語》曰:“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。”接輿之妻是也。 《詩》曰:“逝將去汝,適彼樂土。適彼樂土,爰得我所。” 昔者桀為酒池糟隄,縱靡靡之樂,一鼓而牛飮者三千人。羣臣皆相持而歌曰:“江水 沛兮,舟楫眣兮。我王廢兮,趣歸於亳,亳亦大兮。”又曰:“樂兮樂兮,四牡驕兮, 六轡沃兮。去不善兮從善,何不樂兮!”伊尹知大命之將至,曰:“君王不聽臣言, 大命至矣!亡無日矣!”桀拍然而抃,盍然而笑,曰:“子又妖言矣。吾有天下,猶 天之有日也。日有亡乎?日亡吾亦亡也。”於是伊尹接履而趨,遂適於湯。湯以為相。 可謂適彼樂土,爰得其所矣。《詩》曰:“逝將去汝,適彼樂土。適彼樂土,爰得我 所。” 伊尹去夏入殷。田饒去魯適燕。介子推去晉入山。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,謂哀公曰: “臣將去君,黃鵠舉矣。”哀公曰:“何謂也?”由饒曰:“君獨不見夫雞乎?敵在 前敢鬬者勇也,見食相呼者仁也,守夜不失時者信也。雞雖有此五德,君猶日瀹而食 之者何也?則以其所從來者近也。夫黃鵠一舉千里,止君園池,食君魚鱉,啄君黍粱, 無此五德者,君猶貴之者何也?以其所從來者遠也。故臣將去君,黃鵠舉矣。”哀公 曰:“止!吾將書子之言也。”田饒曰:“臣聞食其食者,不毀其器。陰其樹者,不 折其枝。有臣不用,何書其言為?”遂去之燕。燕立以為相。三年,燕政大平,國無 盜賊。哀公喟然太息,為之闢寢三月,減損上服。曰:“不慎其前無悔其後,何可復 得?”《詩》雲:“近將去汝,適彼樂國。適彼樂國,爰得我直。”晉文公反國,酌 士大夫酒,召舅犯而將之,召艾陵而相之,授田百萬。介子推無爵。齒而就位。觴三 行,介子推奉觴而起,曰:“有龍矯矯,將失其所。龍既入深淵。得其安所。蛇脂盡 乾,獨不得甘雨。此何謂也。”文公曰:“嘻!是寡人之過也。吾為子爵與,待旦之 朝也。吾為子田與,河東陽之間。”介子推曰:“推聞君子之道,謁而得位,道士不 居也,爭而得財,廉士不受也。”文公曰:“使我得反國者,子也。吾將以成子之名。” 介子推曰:“推聞君子之道,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,則不敢當其後。為人臣而不見 察於其君者,則不敢立於其朝。然推亦無索於天下矣。”遂去而之介山之上。文公使 人求之,不得。為之闢寢三月,號呼朞年。《詩》曰:“逝將去汝,適彼樂郊。適彼 樂郊,誰之永號。”此之謂也。 子賤治單父,彈鳴琴,身不下堂,而單父治。巫馬期以星出,以星入,日夜不處,以 身親之,而單父亦治。巫馬期於子賤。子賤曰:“我任人,子任力。任人者佚,任力 者勞。”人謂子賤則君子矣,佚四肢,全耳目,平心氣,而百官理,任其數而已。巫 馬期則不然。弊性事情,勞力教詔,雖治猶未至也。《詩》曰:“子有衣裳,弗曳弗 摟。” 子路曰:“士不能勤苦,不能輕死亡,不能恬貧窮,而曰我能行義,吾不信也。昔者 申包胥立於秦廷,七日七夜,哭不絕聲,是以存楚。不能勸革,焉能行此?比干且死, 而諫愈忠。伯夷叔齊餓於首陽,而志益彰。不輕無記名投票亡,焉能行此?曾子褐衣 緼緒,未嘗完也。糲米之食,未嘗飽也。義不合,則辭上卿。不恬貧窮,焉能行此? 夫士欲立身行道,無顧難易,然後能行之。欲行義白名,無顧利害,然後能行之。 《詩》曰:“彼己之子,碩大且篤。”非良篤脩身行之君子其執能與之哉? 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。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,脂車百乘,觴於韞丘之上。子路 與巫馬期曰:“使子無忘子之所知,亦無進子之所能,得此富,終身無復見夫子,子 為之乎?”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,闟然投鎌於地,曰:“吾嘗聞之夫子:‘勇士不忘 喪其元,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。’子不知予與?試予與?意者其志與?”子路心慙, 負薪先歸。孔子曰:“由來!何為偕出而先返也?”子路曰:“向也由與巫馬期薪於 韞丘之下,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,脂車百乘,觴於韞丘之上。由謂巫馬期曰:‘使子 無忘子之所知,亦無進子之所能,得此富,終身無復見夫子,子為之乎?’巫馬期喟 然仰天而嘆,闟然投鎌於地,曰:‘吾嘗聞之夫子,勇士不忘喪其元,志士仁人不忘 在溝壑。子不知予與?試予與?意者其志與?’由也心慚,故先負薪歸。”孔子援琴而 彈。《詩》曰:“肅肅鴇羽,集於苞栩。王事靡盬,不能蓻稷黍。父母何怙?悠悠倉 天,曷其有所!”予道不行邪?使汝願者。 孔子曰:“士有五。有埶尊貴者,有家富厚者,有資勇悍者,有心智慧者,不以愛民 行義理,而反以暴敖凌物。家富厚者,不以振窮救不足,而反以侈靡無度。資勇悍者, 不以衛上攻戰,而反以侵陵私。心智慧者,不以端計數,而反以事姦飾詐。貌美好者, 不以統朝涖民,而反以蠱女從欲。此五者,所謂士失其美質者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溫其 如玉,在其板屋,亂我心曲。” 上之人所遇,容色為先,聲音次之,事行為後。故望而知宜為人君者容也,近而可信 者色也,發而安中者言也,久而可觀者行也。故君子容色,天下儀象而望之,不假言 而知宜為人君者。《詩》曰:“彥如渥沰。”其君也哉! 子夏讀書已畢。夫子問曰:“爾亦可言於書矣。”子夏對曰:“書之於事也。昭昭乎 若日月之光明,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,上有堯舜之道,下有三王之義,子弟所受於夫 子者,志之於心不敢忘。雖居蓬戶之中,彈琴以詠先生之風,有人亦樂之,無人亦樂 之,亦可發憤忘食矣。《詩》曰:‘衡門之下,可以棲遲。泌之洋洋,可以療飢。’” 夫子造然變容曰:“嘻!吾子殆可以言書已矣。然子以見其表,未見其裏。”彥淵曰: “其表已見,其裏又何有哉?”孔子曰:“闚其門,不入其中,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? 然藏又非難也。丘嘗悉心盡志,已入其中,前有高岸,後有深谷,泠泠然如此,既立 而已矣。” 傳曰:國無道則飄風厲疾,暴雨折木,陰陽錯氣,夏寒冬溫,春熱秋榮,日月無光, 星辰錯行,民多疾病,國多不祥,羣生不壽,而五穀不登。當成周之時,陰陽調,寒暑 平,羣生遂,萬物寧。故曰:其風治,其樂連,其驅馬舒,其民依依,其行遲遲,其 意好好。《詩》曰:“匪風發兮,匪車揭兮,顧瞻周道,中心制(下加心)兮。” 夫治氣養心之術,血氣剛強則務之以調和,智慮潛深則一之以易諒,勇毅強果則輔之 以道術,齊給便捷則安之以靜退,卑攝貪利則抗之以高志,容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, 慢摽棄,則慰之以禍災。願婉端則合之以禮樂。凡治氣養心之術,莫徑由禮,莫優 得師,莫慎一好。好一則摶,摶則精,精則神,神則化。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。 《詩》曰:“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” 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學,不成行。家有千金之玉,不知治,猶之貧也。良工宰之, 則富及子孫。君子謀之,則為國用。故動則安百姓,議則延民命。《詩》曰:“淑人 君子,正是國人。正是國人,胡不萬年!” 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燭,思相離也。取婦之家,三日不舉樂,思嗣親也。是故昏禮不 賀,人之序也。三月而廟見,稱來婦也。厥明見舅姑,舅姑降於西階, 婦降自阼階,授之室也。孝子之情也。故禮者,因人情為文。《詩》曰:“親結其褵, 九十其儀。”言多儀也。 原天命,治心術,理好惡,適情性,而治道畢矣。原天命則不惑禍福,不惑禍福則動 靜循理矣。治心術則不妄喜怒。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矣。理好惡則不貪無用。不貪無 用則不以物害性矣。適情性則欲不過節,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矣。四者不求於外,不 假於人,反諸己而存矣。夫人者說人者也,形而為仁義,動而為法則。《詩》曰:“伐 柯伐柯,其則不遠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3 傳曰:昔者舜甑盆無膻,而下不以餘獲罪。飯乎土簋,啜乎土型,而工不以巧獲罪。麑 衣而執(下加皿)領,而女不以侈獲罪。法下易由,事寡易為,而民不以政獲罪。故大 道多容,大德多下,聖人寡為,故用物常壯也。傳曰: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忠易為 禮,誠易為辭,賢人易為民,工巧易為材。《詩》曰:“岐有夷之行,子孫保之。” 有殷之時,穀生湯之廷,三日而大拱。湯問伊尹曰:“何物也?”對曰:“穀樹也。” 湯問:“何為而生於此?”伊尹曰:“穀之出澤野物也,今生天子之庭,殆不吉也。” 湯曰:“奈何?”伊尹曰:“臣聞妖者禍之先,祥者福之先。見妖而為善,則禍不至, 見祥而為不善,則福不臻。”湯乃齋戒靜處,夙興夜寐,弔死問疾,赦過賑窮,七日而 穀亡。妖孽不見,國家其昌。《詩》曰:“畏天之威,於時保之。” 昔者周文王之時,蒞國八年,夏六月,文王寢疾。五日而地動,東西南北不出國郊。 有司皆曰:“臣聞地之動,為人主也。今者君王寢疾,五日而地動,四面不出國郊。 羣臣皆恐,請移之。”文王曰:“奈何其移之也?”對曰:“興事動眾以增國城,其 可以移之乎。”文王曰:“不可。夫天之見妖,是罰有罪也。我必有罪,故天以此罰我 也。今又專動眾以增國城,是重吾罪也。不可以移之。昌也請改行重善以移之,其可以 免乎。”於是遂謹其禮袟、皮革,以交諸侯;飾其辭令幣帛,以禮俊士;頒其爵列、等 級、田疇,以賞羣臣。行此無幾何而疾止。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,地動之後四十三年, 凡蒞國五十一年而終。此文王之所以踐妖也。《詩》曰:“畏天之威,於時保之。” 王者之論德也,不尊無功,不官無德,不誅無罪,朝無幸位,民無幸生。故上賢使能而 等級不踰,折暴禁悍而刑罰不過,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,取賞於朝也,為不善於幽 而蒙刑於顯也。《詩》曰:“明昭有周,式序在位。” 傳曰:以從俗為善,以貨財為寶,以養性為已至道,是民德也,未及於士也。行法而志 堅,不以私欲害其所聞,是勁士也,未及於君子也。行法而志堅,好脩其所聞以矯其 情,言行多當,未安諭也,知慮多當,未周密也,上則能大其所隆也,下則開道不若己 者,是篤厚君子,未及聖人也。若夫脩百王之法,若別白黑,應當世之變,若數一二, 行禮要節,若性四支,因化立功,若推四時,天下得序,羣物安居,是聖人也。《詩》 曰:“明昭有周,式序在位。” 魏文侯欲置相,召李克問曰:“寡人欲置相,非翟黃則魏成子。願卜之於先生。”李克 避席而辭曰:“臣聞之:‘卑不謀尊疎不間親。’臣外居者也,不敢當命。”文侯曰: “先生臨事勿讓。”李克曰:“夫觀士也,居則視其所親,富則視其所與,達則視其所 舉,窮則視其所不為,貧則視其所不取。此五者足以覌矣。” 文侯曰:“請先生就舍,寡人之相定矣。”李克出遇翟黃,翟黃曰:“今日聞君召先生 而卜相,果誰為之?”李克曰:“魏成子為之。”翟黃悖然作色曰:“吾何負於魏成 子?西河之守,吾所進也。君以鄴為憂,吾進西門豹。君欲伐中山,吾進樂羊。中山既 拔,無守之者,吾進先生。君欲置太子傅,吾進趙蒼唐。皆有成功就事。吾何負於魏成 子?”克曰:“子之言克於子之君也,豈比周以求大官哉?君問置相非成則黃,二子如 何?臣對曰:‘君不察故也。居則視其所親,富則視其所與,達則視其所舉,窮則視其 所不為,貧則視其所不取。五者足以定矣,何待克哉!’以知魏成子為相也。且子焉得 與魏成子比乎?魏成子食祿千鍾,什一在內,九在外,以聘約天下之士。是以東得卜子 夏、田子方、段乾木。此三人君皆師友之。子之所進皆臣之,子焉得與魏成子比乎?”翟黃逡巡再拜曰:“鄙人固陋,失對於夫子。”“明昭有周,式序在位。” 成侯嗣公,聚斂計數之君也,未及取民也。子產取民者也,未及為政也。管仲為政者 也,未及脩禮也。故脩禮者王,為政者強,取民者安,聚斂者亡。聚斂以招寇,積財以 肥敵,危身亡國之道也,故明君不蹈也。將脩禮以齊朝,正法以齊官,平政以齊下,然 後節奏齊乎朝,法則度量正乎官,忠信愛利刑乎下。如是百姓愛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 明,是以德澤洋乎海內,福祉歸乎王公。《詩》曰:“降福簡簡,威儀昄昄。” 楚莊王寢疾,卜之,曰“可為祟”。大夫曰:“請用牲。”莊王曰:“止。古者聖王之 制,祭不過望。濉、漳、江、漢,楚之望也。寡人雖不德,河非所獲罪也。”三日而疾 有瘳。孔子聞之曰:“楚莊王之霸,其有方矣。制節守職,其霸不亦宜乎!”《詩》 曰:“嗟嗟保介。”莊王之謂也。 人主之疾,十有二發,非有賢醫,莫能治也。何謂十二發?曰:支、隔、肓、煩、喘、 痺、風,此之曰十二發。賢醫治之如何?曰:省事輕刑,則痿不作。無使小民飢寒,則 蹶不作。無令財貨上流,則逆不作。無令倉廩積腐,則脹不作。無使府庫充實,則滿不 作。無使羣臣縱恣,則支不作。無使下情不上通,則隔不作。上振恤下,則肓不作。法 令奉行,則煩不作。無使下怨,則喘不作。無使賢人伏匿,則痺不作。無使百姓歌吟誹 謗,則風不作。夫重臣羣下者,人主之心腹支體也。心腹支體無疾,則人主無疾矣。故 非有賢醫,莫能治也。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,則國非其國也。《詩》曰:“多 將熇熇,不可救藥。”終亦必亡而已矣。故賢醫用,則眾庶無疾,況人主乎? 傳曰:太平之時,無瘖龍(加疒),跛眇,尫蹇,侏儒,折知,父不哭子,兄不哭弟, 道無襁負之遺育。然各以其序終者,賢醫之用也。故安止平正,除疾之道無他焉,用賢 而已矣。《詩》曰:“有瞽有瞽,在周之庭。”紂之餘民也。 傳曰:喪祭之禮廢,則臣子之恩薄。臣子之恩薄,則背死亡生者眾。《小雅》曰:“子 子孫孫,勿替引之。” 孟嘗君請學於閔子,使車往迎閔子。閔子曰:“禮有來學無往教。致師而學不能學,往 教則不能化君也。君所謂不能學者也,臣所謂不能化者也。”於是孟嘗君曰:“敬聞命 矣。”明日袪衣請受業。《詩》曰:“敬聞命矣。” 劍雖利,不厲不斷。材雖美,不學不高。雖有旨酒嘉殽,不嘗不知其旨。雖有善道,不 學不達其功。故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不究。不足,故自愧而勉。不究,故盡師而 熟。由此觀之,則教學相長也。子夏問《詩》,學一以知二。孔子曰:“起予者,商 也。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!”孔子賢乎英傑而聖德備,弟子被光景而德彰。《詩》曰: “日就月將。” 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,然後道尊。道尊,然後民知敬學。故太學之禮,雖詔於天 子,無北面,尊師尚道也。故不言而信,不怒而威,師之謂也。《詩》曰:“日就月將, 學有緝熙於光明。” 傳曰:宋大水,魯人弔之曰:“天降淫雨,延及君地,以憂執政,使臣敬弔。”宋人應 之曰:“寡人不仁,齋戒不修,使民不時。天加以災,又遺君憂。拜命之辱。”孔子聞 之,曰:“宋國其庶幾矣!”弟子曰:“何謂?”孔子曰:“昔桀紂不任其過,其 亡也忽焉。成湯文王知任其過,其興也勃焉。過而改之,是不過也。”宋人聞之,乃夙 興夜寐,弔死問疾,戮力宇內。三歲,年豐政平。鄉使宋人不聞孔子之言,則年穀未 豐,而國家未寧。《詩》曰:“弗時仔肩,示我顯德行。” 齊桓公設庭燎,為士之欲造見者。朞年而士不至。於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見者。桓公使 戲之,曰:“九九足以見乎?”鄙人曰:“臣不以九九足以見也。君設庭燎以待士,朞 年而士不至。夫士之所以不至者,君,天下之賢君也,四方之士皆自以為不及君,故不 至也。夫九九,薄能耳,而君猶禮之,況賢於九九者乎?夫太山不讓礫石,江海不辭小 流,所以成其大也。《詩》曰:‘先民有言,詢於芻蕘。’言博謀也。桓公曰:“善。 ”乃因禮之。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。《詩》曰:“自堂徂基,自羊來牛。”言以內及 外,以小成大也。 太平之時,民行役者不踰時,男女不失時以偶,孝子不失時以養。外無曠夫,內無怨 女。上無不慈之父,下無不孝之子。父子相成,夫婦相保。天下和平,國家安寧。人事 備乎下,天道應乎上。故天不變經,地不易形,日月昭明,列宿有常。天施地化,陰陽 和合,動以雷電,潤以風雨,節以山川,均其寒暑。萬民育生,各得其所,而制國用。 故國有所安,地有所主。聖人刳木為舟,剡木為檝,以通四方之物,使澤人足乎木,山 人足乎魚,餘衍之財有所流。故豐膏不獨樂,磽確不獨苦。雖遭凶年飢歲,禹湯之水 旱,而民無凍餓之色。故生不乏用,死不轉屍。《詩》曰:“於鑈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 能制天下,必能養其民也。能養民者,為自養也。飲食適乎藏,滋味適乎氣,勞佚適乎筋 骨,寒煖適乎肌膚,然後氣藏平,心術治,思慮得,喜怒時,起居而遊樂,事時而用 足。夫是之謂能自養者也。故聖人不淫佚侈靡者,非鄙夫色愛財用也。養有適,過則不 樂,故不為也。是以夏不數浴,非愛水也。冬不頻焬,非愛火也。不高臺柎非無土木 也。不大鐘鼎,非無金錫也。不沈於酒,不貪於色,非闢醜也。直行情性之所安,而制 度可以為天下法矣。故用不靡財,足以養其生,而天下稱其仁也。養不害性,足以成 教,而天下稱其義也。適情闢餘,不求非其有,而天下稱其廉也。行成不可掩,息刑不 可犯,執一道而輕萬物,天下稱其勇也。四行在乎民,居則婉愉,怒則勝敵。故審其所 以養而治道具矣。治道具而遠近畜矣。《詩》曰:“於鑈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言相養者 之至於晦也。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。一國人獻魚而不受。其弟諫曰:“嗜魚不受,何也?”曰:“夫欲 嗜魚,故不受也。受魚而免於相,則不能自給魚。無受而不免於相,長自給於魚。”此 明於為己者也。故《老子》曰:“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乎,故能 成其私。”《詩》曰:“思無邪。”此之謂也。 傳曰:魯有父子訟者,康子欲殺之。孔子曰:“未可殺也。夫民不知父子訟之為不義久 矣,是則上失其道。上有道,是人亡矣。”訟者聞之,請無訟。康子曰:“治民以孝。 殺一人以僇不孝,不亦可乎?”孔子曰:“否。不教而聽其獄,殺不辜也。三軍大敗, 不可誅也。獄讞不治,不可刑也。上陳之教而先服之,則百姓從風矣。躬行不從,然後 俟之以刑,則民知罪矣。夫一仞之墻,民不能踰,百仞之山,童子登遊焉,凌遲故也。 今世仁義之陵遲久矣,能謂民無踰乎?《詩》曰:‘俾民不迷。’韮之君子,道其百姓不 使迷,是以威厲而不試,刑措而不用也。故形其仁義,謹其教道,使民目晣焉而見之, 使民耳晣焉而聞之,使民心晣焉而知之,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。《詩》曰:‘示我顯 德行。’故道義不易,民不由也。禮樂不明,民不見也。《詩》曰:‘周道如砥,其直 知矢’,言其易也。‘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’,言其明也。‘睠焉顧之,澘焉出涕,哀 其不聞禮教而就刑誅也。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闢,猶決其牢而發以毒矢也,亦不哀乎! 故曰未可殺也。昔者先王使民以禮,譬之如御也。刑者,鞭策也。今猶無轡銜而鞭策以 御也。欲馬之進,則策其全國,欲馬之退,則策其前,御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。今猶此 也。上憂勞而民多罹刑。《詩》曰:‘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。’為上無禮,則不免乎 患。為下無禮,則不免乎刑。上下無禮,胡不遄死!”康子避席再拜曰:“僕雖不敏, 請承此語矣。”孔子退朝,門人子路難曰:“父子訟,道邪?”孔子曰:“非也。”子 路曰:“然則夫子胡為君子而免之也?”孔子曰:“不戒責成,虐也。慢令致期,暴 也。不教而誅,賊也。君子為政,避外三者。且《詩》曰:‘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’” 當舜之時,有苗氏不服。其不服者,衡山在南,文(上加山)在北,左洞庭之波,右彭 澤之水,由此險也。以其不服,禹請伐之,而舜不許,曰:“吾喻教猶未竭一。久喻 教,而有苗氏請服。”天下聞之,皆薄禹之義,而美舜之德。《詩》曰:“載色載笑, 匪怒伊教。”舜之謂也。問曰:然則禹之德不及舜乎?曰:非然也。禹之所以請伐者, 欲彰舜之德也。故善則稱君,過則稱己,臣下之義也。假使禹為君,舜為臣,亦如此而 已矣。夫禹可謂達乎人臣之大禮也。 季孫之治魯也,眾殺人而必當其罪,多罰人而必當其過。子貢曰:“暴哉治乎!”季孫 聞之,曰:“吾殺人必當其罪,罰人必當其過,先生以為暴,何也?” 子貢曰:“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?一年而負罰之過省,二年而刑殺之罪亡,三年而庫無 拘人。故民歸之如是就下,愛之如孝子敬父母。子產病將死,國人皆吁嗟曰:‘誰可使 代子產死者乎?’及其不免死也,士大夫哭之於朝,商賈哭之於市,農夫哭之於野。哭 子產者,皆如喪父母。今竊聞夫子疾之時,則國人喜,活則國人皆駭。以死相賀,以生 相恐,非暴而何哉?賜聞之,託法而治謂之暴,不戒致期謂之虐,不教而誅謂之賊,以 身勝人謂之責。責者失身,賊者失臣,虐者失政,暴者失民。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 不亡者,未之有也。”於是季孫稽首謝曰:“謹聞命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載色載笑,匪 怒伊教。” 問者曰: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?曰:夫水者緣理而行,不遺小間,似有智者。動而之 下,似有禮者。蹈深不疑,似有勇者。障防而清,似知命者。歷險致遠,卒成不毀,似 有德者。天地以成羣物以生,品物以正。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。《詩》曰:“思樂泮 水,薄採其茆。魯侯戾止,在泮飮酒。”樂水之謂也。 問者曰:夫仁者何以樂於山也?曰: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。草木生焉,萬物植焉, 飛鳥集焉,走獸休焉,四方益取與焉。出雲道風嵷乎天地之間。天地以成,國家以寧, 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。《詩》曰:“太山巌巌,魯邦所瞻。”樂山之謂也 傳曰:晉文公嘗出亡,反國,三行賞而不及陶叔狐。陶叔狐謂咎犯曰:“吾從君而亡十 有一年,顏色黯黑,手足胼胝。今反國三行賞而我不與焉。君其忘我乎?其有大過乎? 子試為我言之。”咎犯言之文公,文公曰:“噫!我豈忘是子哉?高明至賢,志行全 成,說我以仁,變化我行,昭明我名,他我為成人者,吾以為上賞。恭我以禮,防我以 義,藩援我,使我不為非者,吾以為次。勇猛強武,氣勢自御,難在前則、處前,難在 後則處後,免我於危難之中者,吾又以為次。然勞苦之士次之。”《詩》曰:“率禮不 越,遂視既。”今不內自訟過,不悅百姓,將何錫之哉? 夫詐人者曰,古今異情,其所以治亂異道。而眾人皆愚而無知,陋而無度者也,於其 所見猶可欺也,況乎千歲之後乎?蝕詐人者,門庭之間猶挾欺,而況千歲之上乎?然則 聖人何以不可欺也?曰:聖人以己度人者也。以心度心,以情度情,以類度類,古今一 也。類不悖,雖久同理。故性緣理而不迷也。夫五帝之前無傳人。非無賢人,久故也。 五帝之中無傳政。非無善政,久故也。虞夏有傳政,不如殷周之察也。非無善政,久故 也。夫傳者久則愈略,近則愈詳。略則舉大,詳則舉細。故愚者聞其大不知其細,聞其 細不知其大。是以久而差。三王五帝,政之至也。《詩》曰:“帝命不違,至於湯齊。” 舜生於諸馮,遷於負夏,卒於鳴條,東夷之人也。文王生於岐周,卒於畢郢,西夷之人 也。地之相去也,千有餘里,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,然得志行乎中國,若合符節。孔子 曰:“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帝命不違,至於湯齊。” 孔子觀於周廟,有欹器焉。孔子問於守廟者曰:“此謂何器也?”對曰:“此蓋為宥座 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聞宥座之器,滿則覆,虛則欹,中則正,有之乎?”對曰:“ 然。”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,滿則覆,中則正,虛則欹。孔子喟然而嘆曰:“嗚呼!惡 有滿而不覆者哉!”子路曰:“敢問持滿有道乎?”孔子曰:“持滿之道,抑而損之。” 子路曰:“損之有道乎?”孔子曰:“德行寬裕者,守之以恭,土地廣大者,守之以 儉。祿位尊盛者,守之以卑。人眾兵強者,守之以畏。聰明睿智者,守之以愚。博聞強 記者,守之以淺。夫是之謂抑而損之。”《詩》曰:“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” 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,布衣之士所執贄而師見者十人。所友見者十二人,窮巷白屋所先 見者四十九人。時進善者百人,教士者千人,官朝者萬人。當此之時,誠使周公驕而且 吝,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。成王封伯禽於魯,周公誡之曰:“往矣!子其無以魯國驕 士。吾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也,又相天子,吾於天下亦不輕矣。然一沐三 握髪,一飯三吐哺,猶恐失天下之士。吾聞德行寬裕,守之以恭者,榮。土地廣大,守 之以儉者,安。祿位尊盛,守之以卑者,貴。人眾兵強,守之以畏者,勝。聰明睿智, 守之以愚者,哲。博聞強記,守之以淺者,智。夫此六者,皆謙德也。夫貴為天子,富 有四海,由此德也。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,桀紂是也,可不慎歟!故《易》有一道, 大足以守天下,中足以守其國家,小足以守其身,謙之謂也。夫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 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是以衣成則必缺袵,宮成則必缺隅, 屋成則必加措,示不成者,天道然也。《易》曰:‘謙亨,君子有終吉。’《詩》曰: ‘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’誡之哉!子其無以魯國驕士也。” 傳曰:子路盛服以見 孔子,孔子曰:“由疏疏者何也?昔者江於濆,其始出也,不 足以濫觴。及其至乎江之 澤也,不方舟,不避風,不可渡也。非其下流眾川之多歟? 顏色充滿,天下有誰加汝哉?”子路趨出,改服而入,蓋揖如也。孔子曰:“由志之。吾 語汝。夫慎於言者不譁,慎於行者不伐。色知而有長者小人也。故君子知之為知之,不 知為不知,言之要也。能之為能之,不能為不能,行之要也。言要則知,行要則仁。既 知且仁,又何加哉?《詩》曰:‘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 ’” 君子行不貴茍難,說不貴茍察,名不貴茍傳,惟其當之為貴。夫負石而赴河,此行之 難為者也,而申徒狄能之。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也。山淵平,天地比,齊秦襲,入 乎耳,出乎口,鈎有鬚,卵有毛,此說之難持者也,而鄧片(右加木)惠施能之。君子 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也。盜跖吟口,名聲若日月,與舜禹俱傳而不息。君子不貴者,非 禮義之中也。故曰君子行不貴茍難,說不貴茍察,名不貴茍傳,惟其當之為貴。《詩》 曰:“不競不絿,不剛不柔。”言當之為貴也。 伯夷叔齊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惡聲。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。橫政之所出,橫民之所 止,弗忍居也。思與鄉人居,若朝衣朝冠,坐於塗炭也。故聞伯夷之風者,貪夫廉,懦 夫有立志。至柳下惠內則不然。不羞污君,不辭小官。進不隱賢,必由其道。阨窮而不 憫,遺佚而不怨。與鄉人居,愉愉然不去也。雖袒裼裸裎於我側,彼安能浼我哉?故聞 柳下惠之風者,鄙夫寬,薄夫厚。至乎孔子去魯,遲遲乎其行也,可以去而去,可以止 而止,去父母國之道也。伯夷,聖人之清者也。柳下惠,聖人之和者也。孔子,聖人之 中者也。《詩》曰:“不競不絿,不剛不柔。”中庸和通之謂也。 王者之法,等賦正事,田野什一,關市譏而不徵,山林澤梁,以時入而不禁。相地在 衰正,理道而致貢,萬物羣來,無有流滯,以相通移,近者不隱其能,遠者不疾其勞, 雖幽間僻陋之國,莫不趨使而安樂之。夫是之謂王者之法,等賦正事。《詩》曰:“ 敷政優優,百祿是遒。” 受命之士,正衣冠而立,儼然人望而信之。其次,聞其言而信之。其次,見其行 而信之。既見其行,而眾皆不信,斯下矣。《詩》曰:“慎爾言矣,謂爾不信。” 昔者不出戶而知天下,不窺牖而見天道者,非目能視乎千里之前,非耳能聞乎千里之 外,以己之度度之也。以了之情量之也。己惡飢寒焉,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。己惡勞苦 焉,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。己惡意象乏焉,則知天下之欲祠足也。知此三者,聖王之所 以不降席而匡天下。故君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夫飢渴苦血氣,寒暑動肌膚,此四者民 之大害也。大害不除,未可教御也。四體不掩,則鮮仁人。五藏空虛,則無立士。故先 王之法,天子親耕,后妃親蠶,先天下憂衣與食也。《詩》曰:“父母何嘗?心之憂 矣,子之無裳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4 紂作炮格之刑,王子比干曰:“主暴不諫,非忠也。畏死不無言,非勇也。見過即諫, 不用即死,忠之至也。”遂諫,三日不去朝。紂囚而殺之。《詩》曰:“昊天大憮,予 慎無辜。” 桀為酒池,可以運舟,糟丘足以望十里,一鼓而牛飮者三千人,關龍逢進諫曰:“古之 人君,身行禮義,愛民節財,故國安而身壽。今君用財若無窮,殺人若恐弗勝。君若弗 革,天殃必降,而誅必至矣。君其革之。”立而不去朝。桀囚而殺之。君子聞之曰:“ 天之命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昊天大憮,予慎無辜。” 有大忠者,有次忠者,有下忠者,有國賊者。以道覆君而化之,是謂大忠也。以德調 君而輔之,是謂次忠也。以諫非君而怨之,是謂下忠也。不恤乎公道達義,偷合茍同 以之持祿養交者,是謂國賊也。若周公之於成王,可謂大忠也。管仲之於桓公,可謂 次忠也。子胥之於夫差,可謂下忠也。曹觸龍之於紂,可謂國賊也。皆人臣之所為也。 吉凶賢不肖之效也。《詩》曰:“ 匪其止恭,惟王之卭。”哀公問取人。孔子曰: “無取健,無取佞,無取口讒。健,也。佞,諂也。口讒,誕也。故弓調,然後求勁 焉。馬服,然後求良焉。士信慤,而後求知焉。士不信慤而又多知,譬之豺狼與,其 難以身近也。《周書》曰:‘無為虎傅翼,將飛入邑,擇人而食。’ 夫置不肖之人於位,是為虎傅翼也。不亦殆乎?”《詩》曰:“匪其止恭,惟王之。 ”言其不恭其職事,而病其主也。 齊桓公獨與管仲謀伐莒,而國人知之。桓公謂管仲曰:“寡人獨為仲父言,而國人知 之何也?”管仲曰:“意者國中有聖人乎?今東郭牙安在?”桓顧曰: “在此。” 管仲曰:“子有言乎?”東郭牙曰:“然。”管仲曰:“子何知之?”曰:“臣聞君 子有三色,是以知之。”管仲曰:“何謂三色?”曰:“歡忻愛說,鐘鼓之色也。 愁悴哀憂,衰絰之色也。猛厲充實,兵革之色也。是以知之。”管仲曰:“何以知其 莒也?” 對曰:“君東南面而指,口張而不掩,舌舉而不下,是以知其莒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 ”東郭先生曰:“目者,心之符也。言者,行之指也。夫知者之於人也,未嘗求知而後 能知也。觀容貌,察氣志,定取捨,而人情畢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 之。” 今有堅甲利兵,不足以施敵破虜,弓良矢調,不足射遠中微,與無兵等爾。有民不足強 用嚴敵,與無民等爾。《詩》曰:“維南有箕,不可以簸揚。維北有鬥,不可以挹酒 漿。” 傳曰:舜彈五絃琴,以歌《南風》,而天下治。周公酒餚不離於前,鐘石不解於懸,以 輔成王,而宇內亦治。匹夫百畝一室,不遑啟處,無所移之也。夫以一人而兼聽天下, 其日有餘而治不足,使人為之也。夫擅使人之權,而不能制眾於下,則在位者非其人 也。《詩》曰:“維南有箕,不可以簸揚。維北有鬥,不可以挹酒漿。”言有位無其事 也。 齊桓公伐山戎,其道過燕,燕君送之出境。桓公問管仲曰:“諸侯相送,固出境乎? ”管仲曰:“非天子不出境。”桓公曰:“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。寡人不可使燕君失 禮。”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與之。諸侯聞之皆朝於齊。《詩》曰:“靜恭爾位,好是正 直。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” 《韶》用乾戚,非至樂也。舜兼二女,非達禮也。封黃 帝之子十九人,非法義也。往 田號泣,未盡命也。以人觀之,則是也。以法量之,則未也。《禮》曰:“禮儀三百, 威儀三千。”《詩》曰:“靜恭爾位,正直是與。神之聽之,式穀以女。” 禮者治辯之極也,強國寫本也,威行之道也,功名之統也。 王公由之,所以一天下也。不由之,所以隕社稷也。是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武,高城 深池不足以為固,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,由其道則行,不由其道則廢。昔楚人蛟革犀 兕以為甲,堅如金石,宛鉅鐵釶,慘若蜂蠆,輕利剽疾,卒如飄風。然兵殆於垂沙, 唐子死,莊蹻起,楚分為三四者,此豈無堅甲利兵也哉?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 汝淮以為險,江漢以為池,緣之以方城,限之以鄧林,然秦師至於鄢郢,舉若振槁然。 是豈無固塞限險也哉?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紂殺比干而囚箕子,為炮格之刑,殺 戮無時,羣下愁怨,皆莫冀其命,然周師至而令不行乎左右。其豈無嚴令繁刑也哉? 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若夫明道而均分之,誠愛而時使之,則下之應上如影響矣。 有不由命者,刑一人而天下服,下不非其上,知罪在己也。是以刑罰競渻而威行如流 者,無他,由是道故也。《詩》曰:“自東自西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”如是則近 者歌謳之,遠者赴趨之,幽間僻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,若赤子之歸慈母者,何也? 仁刑義立,教誠愛深,禮樂交通故也。《詩》 曰:“禮義卒度,笑語卒獲。”君人 者以禮分施,均徧而不偏。臣以禮事君,忠順而不解。父寬惠而有禮,子敬愛而致恭。 兄慈愛而見友,弟敬詘而不慢。夫照臨而有別,妻柔順而聽從。若夫行之而不中道, 即恐懼而自竦。此道也,徧立則亂,具立則治。請問兼能之奈何?曰審禮。昔者先王 審禮以惠天下,故德及天地,動無不當,夫君子恭而不難,敬而不鞏,貧窮而不約, 富貴而不驕,應變而不窮,審之禮也。故君子於禮也,敬而安之。其於事也,經而不 失。其於人,寬裕寡怨而弗阿。其於儀也,脩飾而不危。其應變也,齊給便捷而不累。 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,不與爭能,而致用其功。其於天地萬物也,不說其所以然而謹裁 其盛。其待上也,忠順而不解。其使下也,均遍而不徧。其於交遊也,緣類而有義。其 於鄉曲也,逧而不亂。是故窮則有名,通則有功。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,明通天地,理 萬變而不疑。血氣平和,志意廣大,行義塞天地,仁知之極也。夫是之謂先王審之禮也。 若是,則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,朋友信之,如夫子之歸慈母也。曰:仁刑義立,教誠 愛深,禮樂交通故也。《詩》曰:“禮義卒度,笑語卒獲。” 晏子聘魯,上堂則趨,授玉則跪。子貢怪之,問孔子曰:“晏子知禮乎?今者晏子來聘 魯,上堂則趨,授玉則跪,何也?”孔子曰:“其有方矣。待其見我,我將問焉。”俄 而晏子至,孔子問之。晏子對曰:“夫上堂之禮,君行一,臣行二。今君行疾,臣敢不 趨乎?今君之授幣也卑,臣敢不跪乎?”孔子曰:“善!禮中又有禮。賜寡使也,何足 以識禮也!”《詩》曰:“禮義卒度,笑語卒獲。”晏子之謂也。 古者八家而井田。方里為一井。廣三百步,長三百步為一里,其田九百畝。廣一步,長 百步為一畝。廣百步,長百步為百畝。八家為鄰,家得百畝。餘夫各得二十五畝。家為 公田十畝,餘二十畝共為廬舍,各得二畝半。八家相保,出入更守,疾病相憂,患難相 救,有無相貨,飲食相招,嫁娶相謀,漁獵分得,仁恩施行,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。 《詩》曰:“中田有廬,壃場有瓜。”今或不然。令民相伍,有罪相同,有刑相舉,使構 造怨仇,而民相殘,傷和睦之心,賊仁恩,害上化,所和者寡,欲啟者多,於仁道泯焉。 《詩》曰:“其何能淑,載胥及溺。” 天子不言多少,諸侯不言利害,大夫不言得喪,士不通財貨,不賈於道。故駟馬之家 不恃雞豚之息,伐冰之家不圖牛羊之入,千乘之君不通貨財,冢卿不脩幣施,大夫不為 場哺,委積之臣不貪市井之利,是以貧窮有所懽,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。《詩》 曰:“彼有遺秉,此有滯穂,伊寡婦之利。” 問楛者不告,告楛者勿問。有諍氣者勿與論。必由其道至,然後接之。非其道,則避之。 故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,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,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極。故未可與 言而言謂之瞽,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謂之隱。君子不瞽不隱,《詩》曰:“彼交匪紓,天 子所予。”言必交吾志然後予。 子為親隱,義不得正。君誅不義,仁不得愛。雖違仁 害義,法在其中矣。《詩》曰:“優哉柔哉,亦是戾止。” 齊桓公問於管仲曰:“王者何貴?”曰:“貴天。”桓公仰而視天。管仲曰:“所謂 天,非蒼莽之天也。王者以百姓為天。百姓與之則安,輔之則強,非之則危,倍之則亡。 ”《詩》曰:“民之無良,相怨一方。”民皆居一方,而怨其上,不亡者未之有也。 善御者不忘其馬。善射者不忘其弓。善為上者不忘其下。誠愛而利之,四海之內,闔若 一家。不愛而利之,子或殺父,而況天下乎?《詩》曰:“民之無良,相怨一方。” 出則為宗族患,入則為鄉里憂,《詩》曰:“如蠻如髦,我是用憂。”小人之行也。 有君不能事,有臣欲其忠。達則文而容,窮則約而詳。小人大心則慢而暴,小心則淫而 傾,知則攫盜而漸,愚則毒賊而亂,喜則輕易而快,憂則挫而懾,達則驕而偏,窮則棄而 累。其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,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,出則為宗族患,入則為鄉里憂。 《詩》曰:“如蠻如髦,我是用憂。” 傳曰:愛由情出謂之仁,節愛理宜謂之義,致愛恭謹謂之禮,文禮謂之容。禮容之義 生,以治為法。故其言可以為民道,民從是言也。行可以為民法,民從是行也。書之於 策,傳之於志。萬世子子孫孫道而不舍。由之則治,失之則亂。由之則生,失之則死。 今夫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,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,混然無道,此明王聖主之所罪。 《詩》曰:“如蠻如髦,我是用憂。” 客有說春申君者曰:“湯以七十里,文王百裡,皆兼天下,一海內。今夫孫子者,天 下之賢人也,君藉之百裡之勢,臣竊以為不便於君,若何?”春申君曰: “善。”於是 使人謝孫子。孫子去而之趙,趙以為上卿。客又說春申君曰:“昔伊尹去夏之殷,殷 王而夏亡。管仲去魯入齊,魯弱而齊強。由是觀之,夫賢者之所 在,其君未嘗不善,其國未嘗不安也。今孫子天下之賢人,何謂辭而去?”春申君又 雲:“善。”於是使使請孫子。孫子為書謝之曰:“鄙語曰:‘癘憐王’,此不恭之 語也。雖然,不可不審也。此為劫殺死亡之生言者也。夫人主年少而放,無術以知 姦,即大臣以奪斷圖私,以禁誅於己也。故捨賢長而立幼弱,廢正適而立不義,故 《春秋》志之,曰:‘楚王之子圍聘於鄭,未出境,聞王病重,返問疾,遂以冠纓絞 王而殺之,因自立。齊崔杼不許。欲自刃於廟,崔杼又不許。莊公走出,踰於外墻, 射中其股,遂殺之,而立其弟景公。’近世所見,李兌用趙,餓主父於沙丘,百日而 殺之。淖齒用齊,擢閔王之筋而懸之於廟梁,宿昔而殺之。上比遠世,未至絞頸射股 也,下比近世,未至擢筋餓死也。夫劫殺死亡之主,心之憂勞,形之苦痛,必甚於癘 矣。由此觀之,癘雖鄰王,可也。”因為賦曰:“琁玉瑤珠不知珮,雜布與錦不知異。 閭娵子都莫之媒,嫫母力父是之喜。以盲為明,以聾為聰。以是為非,以吉為凶。嗚 呼上天,曷為其同!”《詩》曰:“上帝甚蹈,無自瘵焉。” 南苗異獸之鞟猶犬羊也。與之於人猶死之藥也。安舊移質習貫易性而然也。夫狂者自 齕,忘其非芻豢也,飯土而忘其非粱飯也。然則楚之狂者楚言,齊之狂者齊言,習使 然也。夫習之於人微而者,深而固,是暢於筋骨,貞於膠漆。是以君子務為學也。 《詩》曰:“既見君子,德音孔膠。” 孟子曰:仁,人心也。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弗由,放其心而弗求。人有雞犬放,則知 求之。有放心而不知求,其於心為不若雞犬哉?不知類之甚矣。 悲夫!終亦必亡而已矣。故學問之道無他焉,求其放心而已。《詩》曰:“中心藏之, 何日忘之。” 道雖近,不行不至。事雖小,不為不成。暇日多者,出人不遠矣。夫巧弓在此手也, 膠漆之和,即可以為萬乘之寶也,及其彼手而賈不數銖。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,盡 心致志也。《詩》曰:“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” 傳曰:誠惡惡,知刑之本, 誠善善,知敬之本。惟誠感神,達乎民心,知刑敬之本,則不怒而威,不言而信。誠 德之主也,言之所聚也。《詩》曰:“鼓鐘於宮,聲聞於外。” 孔子見客。客去,顏淵曰:“客仁也?”孔子曰:“恨兮其心,顙兮其口,仁則吾不 知也。”顏淵蹵然變色,曰:“變玉度尺,雖有十仞之土,不能掩其光。良珠度寸, 雖有百仞之水,不能掩其瑩。夫形體之包心也,閔閔乎其薄也。茍有溫良在其中,則 眉睫著之矣。疵瑕在其中,則眉睫亦不匿之。” 《詩》曰:“鼓鐘於宮,聲聞於外。”言有諸中必形諸外也。 偽詐不可長,空虛不可守,朽木不可雕,情亡不可久。《詩》曰:“鼓鐘於宮,聲聞 於外。”言有中者必能見外也。 所謂庸人者,口不能道乎善言,心不能知先王之法,動作而不知所務,止立而不知所 定,日選於物而不知所貴,不知選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,從物而流,不知所歸,五 鑿為政,心從而壞,遂不反。是以動而形危,靜則名辱。《詩》曰:“之子無良,二 三其德。” 客有見周公者,應之於門曰:“何以道旦也?”客曰:“在外即言外,在內即言內。 入乎將毋?”周公曰:“請入。”客曰:“立即言義,坐即言仁。坐乎將毋?”周公 曰:“請坐。”客曰:“疾言則翕翕,徐言則不聞。言乎將毋?”周公唯唯:“旦也 喻。”明日與師而誅管蔡。故客為以不言之說,周公善聽不言之說。若周公可謂能聽 微言矣。故君子之告人也微,其救人之急也婉。《詩》曰:“豈敢憚行,畏不能趨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5 子夏問曰:“《關雎》何以為《國風》始也?”孔子曰:“《關雎》之至矣乎!夫 《關雎》之人,仰則天,俯則地,幽幽冥冥,德之所藏,紛紛沸沸,道之所行,雖神 龍化,斐斐文章。大哉《關雎》之道也,萬物之所繫,羣生之所懸命也,河洛出《書圖》, 麟鳯翔乎郊。不由《關雎》之道,則《關雎》之事將奚由至矣哉?夫六經之策,皆歸 論汲汲,蓋取之乎《關雎》。《關雎》之事大矣哉!馮馮翊翊,自東自西,自南自北, 無思不服。子其勉強之,思服之。天地之間,生民之屬,王道之原,不外此矣。”子 夏喟然嘆曰:“大哉《關雎》,乃天地之基地。”《詩》曰:“鐘鼓樂之。” 孔子抱聖人之心,彷徨乎道德之域,逍遙乎無形之鄉,倚天理,觀人情,明終始,知 得失。故興仁義,厭勢利,以持養之。於時周室微,王道絕,諸侯力政,強劫弱,眾 暴寡,百姓靡安,莫之紀綱,禮儀廢壞,人倫不理。於是孔子自東自西,自南自北, 匍匐救之。 王者之政,賢能不待次而舉,不肖不待須而廢,元惡不待教而誅,中庸不待政而化。 分未定也,則有昭穆。雖公卿大夫之子孫也,行絕禮義,則歸之庶人。雖庶民之子孫 也,積文學,正身行,能禮義,則歸之士大夫。反側之民,牧而試之,須而待之, 安則畜,不安則棄。五疾之民,上收而事之。官施而衣食之,材行反時者,死無赦, 謂之天誅。是王者之政也。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!” 君者,民之源也。源清則流清,源濁則流濁。故有社稷者,不能愛其民,而求民親己愛 己,不可得也。民不親不愛,而求為己用,為己死,不可得也。民弗為用,弗為死,而 求兵之勁,城之固,不可得也。兵不勁,城不固,而欲不危削滅亡,不可得也。夫危削 滅亡之情,皆積於此,而求安樂是聞,不亦難乎?是枉生者也。悲夫!枉生者不須時而 滅亡矣。故人主欲強固安樂,莫若反己。欲附下一民,則莫若反之政。欲脩政美俗,則 莫若求其人。彼其人者,聯系今之世,而志乎古之道。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,而是子 獨好之。以民莫之為也,而是子獨為之也。抑好之者貧,為之者窮,而是子猶為之,而 無是須臾怠焉。差焉獨明夫先王所以遇之者,所以失之者,知國之安危臧否,若別白 黑,則是其人也。人主欲強固安樂,則莫若與其人用之,巨用之,則天下為一,諸侯為 臣。小用之,則威行鄰國。莫之能御。若殷之用伊尹,周之遇太公,可謂巨用之矣。齊 之用管仲,楚之用孫叔敖,可為小用之矣。巨用之者如彼,小用之者如此也。故曰:駮 而霸,無一而亡。《詩》曰:“四國無政,不用其良。”不用其良臣而不亡者,未之有 也。 楚成王讀於殿上,而倫扁在下,作而問曰:“不審主君所讀何書也?”成王曰:“先聖 之書。”倫扁曰:“此直先聖王之糟粕耳。”成王曰:“子何以言之?”倫扁曰:“以 臣輪言之。夫以規為圓,矩為方,此其可付乎子孫者也。若夫合三木而為一,應乎心, 動乎體,其不可得而傳者也。則凡所傳直糟粕耳。”故唐虞之法可得而攷也。其喻人心不可及矣。《詩》曰:“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”其孰能及之?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而不進,師襄子曰:“夫子可以進矣。”孔子曰:“丘已得其曲 矣,未得其數也。”有間,曰:“夫子可以進矣。”曰:“丘已得其數矣,未得其意也。” 有間,復曰:“夫子可以進矣。”曰:“入已得其意矣,未得其人也。”有間,復曰: “夫子可以進矣。”曰:“入已得其人矣,未得其類也。”有間,曰:“邈然遠望, 洋洋乎,翼翼乎,必作此樂也。黯然而黑,幾然而長,以王天下,以朝諸侯者,其惟 文王乎。”師襄子避席再拜曰:“善!師以為文王之操也。”故孔子持文王之聲,知 文王之為人。師襄子曰:“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?”孔子曰:“然。夫仁者好韋, 智者好彈,有慇懃之意者好麗。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。”傳曰:聞其末而達其本者, 聖也。 紂之為主,戮無辜,勞民力,寃酷之令,加於百姓,憯悽之惡,施於大臣。羣下不信, 百姓疾怨,故天下叛而願為文王臣,紂自取之也。夫貴為天子,富有天下,及周師至 而令不行乎左右,悲夫!當是之時,索為匹夫,不可得也。《詩》曰:“天謂殷適, 使不俠四方。” 夫五色雖明,有時而渝。豐交之木,有時而落。物有成衰,不得自若。故三王之道, 周則復始,窮則反本,非務變而已,將以止惡扶微,絀繆瀹非,調和陰陽,順萬 物之宜也。《詩》曰:“亹亹我王,綱紀四方。” 禮者則天地之體,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者也。無禮,何以正身?無師,安知禮之是也? 禮然而然,是情安於禮也。師雲而雲,是知若師也。情安禮,知若師,則是君子之道。 言中倫,行中理天下順矣。《詩》曰: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” 上不知順孝,則民不知反本。君不知敬長,則民不知貴親。禘祭不敬,山川失時,則 民無畏矣。不教而誅,則民不識勸也。故君子脩身及孝,則民不倍矣。敬孝達乎下, 則民知慈愛矣。好惡喻乎百姓,則下應其上如影響矣。是則兼制天下,定海內,臣萬 姓之要法也,明王聖主之所不能須臾而舍也。《詩》曰:“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永 言孝思,孝思維則。” 成王之時,有三苗貫桑而生,同為一秀,大幾滿車,長幾充箱,民得而上諸成王。 成王問周公曰:“此何物也?”周公曰:“三苗同為一秀,意者天下殆同一也。”比 幾三年,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至,獻白雉於周公。曰:“道路悠遠,山川幽深。恐使 人之未達也,故重譯而來。”周公曰:“吾何以見賜也?”譯曰:“吾愛命國之黃髪, 曰:‘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,海之不波溢也,三年於茲矣。意者中國殆有聖人,盍 往朝之。’於是來也。”周公乃敬求其所以來。《詩》曰:“於萬斯年,不遐有佐。” 登高臨深,遠見之樂,臺榭不若丘山所見高也。平原廣望,博觀之樂,沼池不如川深 所見博也。勞心苦思,從欲極好,靡財傷情,毀名損壽。悲夫傷哉!窮君之反於是道 而愁百姓。《詩》曰:“上帝板板,下民卒癉。” 儒者,儒也。儒之為言無也,不易之術也。千舉萬變,其道不窮,六經是也。若夫君 臣之義,父子之親,夫婦之別,朋友之序,此儒者之所謹守,日切磋而不舍也。雖居 窮巷陋室之下,而內不足以充虛,外不足以蓋形,無置錐之地,明察足持天下,大舉 在人上,則王公之材也,小用使在位,則社稷之臣也,雖巌居穴處而王侯不能與爭名, 何也?仁義之化存爾。如使王者聽其言,信其行,則唐虞之法可得而觀,頌聲可得而 聽。《詩》曰:“先民有言,詢於蒭蕘。” 傳曰:天子居廣廈之下,帷帳之內,旃茵之上,被躧舄,視不出閫,莽然而知天下者, 以有賢左右也。故獨視不若與眾視之明也,獨聽不若與眾聽之聰也,獨慮不若與眾慮 之工也。故明王使賢臣,輻湊並進,所以通中正而致隱居之士。《詩》曰:“先民有 言,詢於蒭蕘。”此之謂也。 天設其高,而日月成明。來設其厚,而山陵成名。上設其道,而百事得序。自周室壞 以來,王道廢而不起,禮義絕而不繼。秦之時,非禮義,棄《詩》《書》,略古昔, 大滅聖道,專為茍妄,以欲速則不達利為俗,以告獵為化,而天下大亂。於是兵作而 火起,暴露居外,而民以侵漁遏奪相攘為服習,離聖王光烈之日久遠,未嘗見仁義之 道,被禮樂之風。是以嚚頑無禮,而肅敬日損,凌遲以威武相攝,妄為佞人,不避禍 患,此其所以難治也。人有六情,目欲視好色,耳欲聽宮商,鼻欲嗅芬香,口欲嗜甘 旨,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,衣欲被文繡而輕暖。此六者,民之六情也。失之則亂, 從之則穆。故聖王之教其民也,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,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。義簡而 備,禮易而法,去情不遠,故民之從命也速。孔子知道之易行也。《詩》曰:“誘民 孔易。”非虛辭也。 繭之性為絲,弗得女工燔以沸湯,抽其統理,則不成為絲。卵之性為雛,不得良雞覆 伏孚育,積日累久,則不成為雛。夫人性善,非得明王聖主扶攜,內之以道,則不成 為君子。《詩》曰:“天生烝民,其命匪訦,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”言惟明王聖主 然後使之然也。 智如泉源,行可以為表儀者,人師也。智可以砥礪,行可以為輔弼者,人友也。據法 守職,而不敢為非者,人吏也。當前快意,一呼再喏者,人隸也。故上主以師為佐, 中主以友為佐,下主以吏為佐,危亡之主以隸為佐。語曰:“淵廣者其魚大,主明者 其臣慧。”相觀而志合,必由其中。故同明相見,同音相聞,同志相從,非賢者莫能 用賢。故輔弼左右,所任使者,有存亡之機,得失之要也。可無慎乎?《詩》曰:“ 不明爾德,以無陪無側,爾德不明,以無陪無側。” 昔者禹以夏王,桀以夏亡。湯以殷王,紂以殷亡。故無常安之國,無恆治之民,得賢 則昌,失賢則亡。自古及今,未有不然者也。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,往古者所以知今 也。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,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,則無以異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 也。鄙語曰:“不知為吏,視已成事。”或曰:“前車覆而後車不誡,是以後車覆了 也。”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為之,殷3之所以亡者而周為之。故殷可以鑒於夏,而周 可以鑒於殷。《詩》曰:“殷監不遠,在百後之世。” 傳曰:驕溢之君寡忠,口惠之人鮮信。故盈把之木無合拱之枝,榮澤之水無吞舟之多。 根淺則枝葉短,本絶則枝葉枯。《詩》曰:“枝葉未有害,本實先撥。”禍福自己出 也。 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山林茂盛,則禽獸歸之。禮義脩明,則君子懷之。故禮及身 而行脩,禮及國而政明。能以禮扶身,則貴名自揚,天下順焉,令行禁止,而王者之 事畢矣。《詩》曰:“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”夫此之謂矣。 孔子曰:夫談說之術,齊莊以立之,端誠以處之,堅強以持之,闢稱以喻之,分別以 明之,歡忻芬芳以送之,寶之珍之,貴之神之,如是則說恆無不行矣。夫是之謂能貴 其所貴。若夫無類之說,不形之行,不贊之辭,君子慎之。《詩》曰:“無易由言, 無曰茍矣。” 夫百姓內不乏食,外不患寒,則可教御以禮義矣。《詩》曰:“蒸畀祖妣,以洽百禮。 ”百禮洽則百意遂,百意遂則陰陽調,陰陽調則寒暑均,寒暑均則三光清,三光清則 風雨時,風雨時則羣生寧。如是而天道得矣。是以不出戶而知天下,不窺牖而見天道。 《詩》曰:“惟此聖人,瞻言百裡。”“於鑈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言相養之至於晦 也。 天有四時,春夏秋冬,風雨霜露,無非教也。清明在躬,氣志如神,嗜欲將至,有開 必先,天降時雨,山川出雲。《詩》曰:“嵩高維嶽,峻極於天。維嶽降神,生甫及 申。維申及甫,維周之翰。四國於蕃,四方於宜。”此文武之德也。 三代之王也,必先其令名。《詩》曰:“明明天子,令聞不已。矢其文德,洽此四國。” 此大王之德也。 藍有青,而絲假之青於藍。地有黃,而絲假之黃於地。藍青地黃,猶可假也。仁義之 事,不可假乎哉?東海之魚名曰鰈,比目而行,不相得不能逩。北方有獸名曰婁,更 食而更視,不相得不能飽。南方有鳥名曰鶼,比翼而飛,不相得不能舉。西方有獸名 曰蟨,前足鼠,後足兎,得甘草必銜以遺蛩蛩距虛,其性非愛蛩蛩距虛,將為假足之 故也。夫鳥獸魚猶知相假,而況萬乘之主乎?而獨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, 則豈不病哉。故曰:以明扶明,則昇於天。以明扶闇,則歸其人。兩瞽相扶,不觸墻 木,不陷井穽,則其幸也。《詩》曰:“惟彼不順,往以中垢。” 福生於無為,而患生於多欲。知足,然後富從之。德宜君人,然後貴從之。故貴爵而 賤德者,雖為天子,不尊矣。貪物而不知止者,雖有天下,不富矣。夫土地之生物不 益,山澤之出財有盡,懷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,挾百倍之欲而求有盡之財,是桀紂之 所以失其位也。《詩》曰:“大風有隨,貪人敗類。” 哀公問於子夏曰:“必學然後可以安國保民乎?”子夏曰:“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,未 之有也。”哀公曰:“然則五帝有 師乎?”子夏曰:“巨聞黃帝學乎大塡,顓頊學乎祿圖,帝嚳學乎赤鬆子,堯學乎務 成子附,舜學乎尹壽,禹學乎西王國,湯學乎貸子相,文王學乎錫疇子斯,武王學乎 太公,周公學乎虢叔,仲尼學乎老耼。名號不能傳乎後世者也。《詩》曰:“不衍不 忘,率由舊章。” 德也者,包天地之大,配日月之明,立乎四時之周,臨乎陰陽之交。寒暑不能動也, 四時不能化也。斂乎太陰而不溼,散乎太陽而不枯。鮮潔清明而備,嚴威毅疾而神。 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,德也。微聖人其孰能與於此矣!《詩》曰:“德輶如毛,民 鮮克舉之。” 如歲之旱,草不潰茂。然天悖然興雲,沛然下雨,則萬物無不興起之者。民非無仁義 根於心者也,王政怵迫而不得見。憂鬰而不得出,聖王在被躧舄。視不出閤,動而天 下隨,倡而天下和。何如在此有以應哉?《詩》曰:“如彼歲旱,草不潰茂。” 道者何也?曰:君之所道也。君者何也?曰:羣也,能羣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,謂之君。 王者何也?曰:往也。天下往之謂之王。曰:善生養人者,故人尊之。善辯治人者, 故人安之。善顯設人者,故人親之。善粉飾人者,故人樂之。 四統者具,而天下往之。 四統無一,而天下去之。往之謂之王,去之謂之亡。故曰道存則國存,道亡則國亡。夫 省工商,眾農人,謹盜賊,除姦邪,是所以生養之也。天子三公,諸侯一相,大夫擅 官,士保職,莫不治理,是所以辯治之也。決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賢以為三公, 以為諸侯,次則為大夫,是所以顯設之也。脩冠弁衣裳,黼黻文章,琱琢刻縷,皆有 等差,是所以粉飾之也。故自天子至於庶人,莫不稱其能,得其意,安樂其事,是所 同也。若夫重色而成文,累味而備珍,則聖人所以分賢愚,明貴賤。故道得則澤流生, 而福歸王公,澤流羣生則下安而和,福歸王公則上尊而榮。百姓皆懷安和之心,而樂 戴其上,夫是之謂下治而通。下治而上通,頌聲之所以興也。《詩》曰:“降福簡簡, 威儀昄昄。既醉既飽,福祿來反。” 聖人養性而御六氣,持一命而節滋味,奄治天下,不遺其小,存其精神,以補其中, 謂之志。《詩》曰:“不競不絿,不剛不柔。”言得中也。 朝廷之士為祿,故入而不能出。山林之士為名,故往而不能返。入而亦能出,往而亦 能返,通移有常,聖也。《詩》曰:“不競不絿,不剛不柔。”言得中也。 孔子侍坐於季孫,季孫之宰通曰:“君使人假馬,其與之乎?”孔子曰:“吾聞君取 於臣謂之取,不曰假。”季孫悟,告宰通,曰:“自今以往,君有取謂之取,無曰假。 ”故孔子正假馬之名,而君臣之義定矣。《論語》曰:“必也正名乎。”《詩》曰: “君子無易由言。”言名正也。 韓詩外傳/捲第6 比干諫而死。箕子曰:“知不用而言,愚也。殺身以彰君之惡,不忠也。二者不可, 然且為之,不祥莫大焉。”遂解髪佯狂而去。君子聞之曰:“勞矣箕子!盡精神,竭其 忠愛。見比干之事免其身,仁知之至。”《詩》曰:“人亦有言,靡哲不愚。” 齊桓公見小臣,三往不得見。左右曰:“夫小臣國之賤臣也,君三往而不得見,其可 已矣。”桓公曰:“惡!是何言也?吾聞之,布衣之士,不欲富貴,不輕身於萬乘之 君。萬乘之君,不好仁義,不輕身於布衣之士。縱夫子不欲富貴可也,吾孬仁義不可 也。”五往而得見也。天下諸侯聞之,謂桓公猶下布衣之士,而況國君乎?於是相率 而朝,靡有不至。桓公之所以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者,此也。《詩》曰:“有覺德行, 四國順之。” 賞勉罰偷,則民不怠。兼聽齊明,則天下歸之。然後明其分職,考其事業,較 其官能,莫不治理,則公道達而私門塞,公義立而私事息。如是則得厚者進, 而佞諂者止,食戾者退,而廉節者起。《周制》曰:“先時者死無赦。”人之事使, 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借也。故曰:職分而民不慢,次定而序不亂,兼聽齊明而事不留。 如是則羣下百吏,莫不脩己,然後敢安仕。誠能然後敢受職。小人易心,百姓易俗, 姦宄之屬莫不反慤。夫是之為政教之極,則不可加矣。《詩》曰:“訏謨定命,遠猷 辰告。敬慎威儀,惟民之則。” 子路治蒲三年,孔子過之,入其境而善之,曰:“善哉!由恭敬以信矣。”入其邑, 曰:“善哉1由忠信以寬矣。”至其庭,曰:“善哉!由明塞以斷矣。”子貢執轡而 問曰:“夫子未見由,而三稱善,可得聞乎?”孔子曰:“我入其境,田疇甚易,草 萊甚闢。此恭敬以信,故其民盡力。入其邑,墉屋甚尊,樹木甚茂。此忠信以寬,故 其民不偷。入其庭,甚閑,故其民不擾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夙興夜寐,灑掃庭內。” 古者必有命民,民有能敬長憐孤,取捨好讓居事力者,命於其君,命然後得乘飾車駢 馬。未得命者不得乘,乘者皆有罰。故其民雖有餘財侈物,而無禮義功德,則無所用。 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。賤財利則不爭,則強不陵弱,眾不暴寡,是唐虞之所以舉 象刑,而民莫犯法。民莫犯法,而亂斯止矣。《詩》曰:“告爾人民,謹爾侯度,用 戒不虞。” 天下之辯有三至三勝,而辭直為下。辯者,別殊類,使不相害,序異端,使不相悖, 輸志通意,揭其所謂,使人預知焉,不務相迷也。是勝者不失所守,不勝者得其所求, 故辯可觀也。夫繁文以相假,飾辭以相悖,數譬以相移,外人之身使不得反其意,則 論使然後害生也。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謂之隱,外意外身謂之諱, 幾廉何跌謂之移,指緣謬辭謂之茍。四者君子所不為也,故理可同睹也。夫隱、諱、 移、茍,爭言競為而後息,不能無害其為君子也,故君子不為也。《論語》曰: “君 子於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無易由言,無曰茍矣。” 吾語子,夫服人之心,高上尊貴不以驕人,聰明聖知不以幽人,勇猛強武不以侵人,齊給便捷不以欺誣人。 不能則學,不知則問。雖知必讓,然後為知。遇君則修臣下之義,出鄉則修長幼之義, 遇長老則修子弟之義,遇等夷則修朋友之義,遇少而賤者則修告道寬裕之義。故無不 愛也,無不敬也,無與人爭也,曠然而天地苞萬物也。如是,則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, 朋友信之。《詩》曰:“惠於朋友,庶民小子,子孫承承,萬民靡不承。” 仁者必敬其人。敬其人有道,遇賢者則愛親而敬之,遇不肖者則畏疎而敬之。其敬一 也,其情二也。故夫忠信端慤而不害傷,則無接而不然,是仁之質也。仁以為質,義以 為理,開口無不可以為人法式者。《詩》曰:“不僭不賊,鮮不為則。” 子曰:“不學而好思,雖知不廣矣。學而慢其身,雖學不尊矣。不以誠立,雖立不久 矣。誠未著而好言,雖言不信矣。美材也,而不聞君子之道,隱小物以害大物者,災 必及其身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其何能淑,載胥及溺。” 民勞思佚,治暴思仁,刑危思安,國亂思天。《詩》曰:“靡有旅力,以念穹蒼。” 問者曰:“古之知道者曰先生,何也?”曰:“猶言先醒也。不聞道術之人,則冥於 得失。不知治亂之所由,故世主有先生者,有後生者,有不生者。昔者楚莊王謀事而 當,居有憂色。申公巫臣問曰:‘王何為有憂也?’莊王曰:‘吾聞諸侯之德,能自 取師者王,能自取友者霸,而與居不若其身者亡。以寡人之不肖也,諸大夫之論莫有 及於寡人,是以憂也。’莊王之德宜君人,威服諸侯,曰猶恐懼,思索賢佐,此其先 生者也。昔者宋昭公出亡,謂其御曰:‘吾知所以亡矣。’御者曰:‘何哉?’昭公 曰:‘吾被服而立,侍御者數十人,無不曰吾君麗者也。吾發言動事,朝臣數百人, 無不曰吾君聖者也。吾外內不見吾過失,是以亡也。’於是改操易行,安義行道,不 出二年而美聞於宋。宋人迎而復之,謚為昭。此其後生者也。昔郭君出郭,謂其御者 曰:‘吾渴欲飲。’御者進清酒。曰:‘吾飢欲食。’ 御者進乾脯粱糗。曰:‘何備也?’御者曰:‘臣儲之。’曰:‘奚儲之?’御者 曰:‘為君之出亡而道饑渴也。’曰:‘子知吾且亡乎?’御者曰:‘然。’曰: ‘何以不諫也?’御者曰:‘君喜道諛而惡至言。臣欲進諫,恐先郭亡,是以不諫 也。’郭君作色而怒曰:‘吾所以亡者,誠何哉?’御轉其辭曰:‘君之所以亡者, 太賢。’曰:‘夫賢者所以不為存而亡者,何也?’御曰:‘天下無賢而君獨賢,是 以亡也。’曰:‘嗟呼!夫賢人如此苦乎?’於是身倦力解,枕御膝而臥。御自易以 備,疎行而去。身死中野,為虎狼所食。此其不生者。故先生者,當年而霸,楚莊王 是也。後生者,三年而復,宋昭公是也。不生者,死中野,為虎狼所食,郭君是也。 ”《詩》曰:“聽言則對,誦言如醉。” 由常弒簡公,乃盟於國人曰:“不盟者死及家。”石他曰:“古之事君者,死其君之 事。舍君以全親,非忠也。舍親以死君之事,非孝也。他則不能。然不盟是殺吾親也, 從人而盟,是背吾君也。嗚呼!生乎亂世不得正行,劫乎暴人,不得全義。悲夫! ”乃進盟以免父母,退伏劍以死其君,聞之者曰:“君子哉!安之命矣。”《詩》 曰:“人亦有言,進退惟谷。” 《易》曰:“困於石,據於蒺藜,入於其宮,不見其妻,凶。”此言困而不見據賢者 也。昔者秦繆公困於殽,疾據五羖大夫、蹇叔、公孫支而小霸。晉文公困於驪氏,疾 據咎犯、趙衰、介子推而遂為君。越王勾踐困於會稽,疾據范蠡、大夫種而霸南國。 齊桓公困於長勺,疾據管仲、甯戚、隰朋而匡天下。此皆困而知廣告據賢人者也。夫 困而不知廣告據賢人而不亡地,未嘗有之也。《詩》曰:“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。 ”無善人之謂也。 孟子說齊宣王而不說。淳於髠侍。孟子曰:“今說公之君,公之君不說,意者其未知 善之為善乎?”淳於髠曰:“夫子亦誠無善耳。昔者瓠巴鼓取長瑟而潛魚出聽,伯牙 鼓琴而六馬仰秣。魚馬猶知善之為善,而況君人者也?”孟子曰:“夫電雷之起也, 破竹折木,震驚天下,而不能使聾者卒有聞。日月之明,徧照天下,而不能使盲者 卒有見。今公之君若此也。”淳於髠曰:“不然。昔者揖封生高商,齊人好歌。杞梁 之妻悲哭,而人稱詠。夫聲無細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。夫子茍賢,居魯而魯國之削, 何也?”孟子曰:“不用賢,削何有也?吞舟之魚不居潛澤,度量之土不居汙世。夫 蓻冬至必彫,吾亦時矣。《詩》曰:‘不自我先,不自我後。’非遭彫世者歟?” 孔子曰:“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,其惟學乎。其身體不足觀也,勇力不足憚也,族姓 不足稱也,宗宜不足道也,然而可以聞於四方,而昭於諸侯者,其惟學乎。”《詩》 曰:“不愆不忘,率由舊章。”夫學之謂也。 子曰:“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。”言天之所生,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。不知天之所 以命生,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。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,謂之小人。故曰:“不知命, 無以為君子。”《小雅》曰:“天保定爾,亦孔之固。”言天之所以仁義禮智,保定 人之甚固也。《大雅》曰:“天生蒸民,有物有則。民之秉彞,好是懿德。”言民之 秉德以則天也。不知所以則天,又焉得為君子乎? 王者必立牧,方三人,使闚遠牧眾也。遠方之民有飢寒而不得衣食,有獄訟而不平其 冤,失賢而不舉者,入告乎天子。天子於其君之朝也,捧揖而進之,曰:“噫,朕之政教 有不得爾者耶?如何乃有飢寒而不得衣食,有獄訟而不平其冤,失賢而不舉?”然後 其君退而與其卿大夫謀之。遠方之民聞之,皆曰:“誠天子也!夫我居之僻,見我之 近也,我居之幽,見我之明也。可欺乎哉?”故牧者所以開四門,明四目通四聰也。 《詩》曰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此之謂也。 楚莊王伐鄭。鄭伯肉袒,左把茅旌,右執鸞召,以進言於莊王,曰:“寡人無良邊陲 之臣,以乾大禍使大國之君沛焉,遠辱至此。”莊王曰:“君之不令臣,是以使寡人 得見君之玉面也,而微至乎此。”莊王受節,左右麾楚軍退舍七里。盜竊子重進諫曰: “夫南郢之與鄭,相去數千里,大夫死者數人,廝役死者數百人。今克而弗有,無乃 失民臣之力乎?”莊王曰:“吾聞古者桿者不穿,皮不蠹,不出於四方,以是見君子 之重禮而賤財也,要其人,不要其土。人告以從而不舍,不祥也。吾以不祥立乎天下, 災及吾身,何取之有?”既,晉之救鄭者至,曰:“請戰。”莊王許之。將軍子重進 諫曰:“晉,強國也,道近兵銳,楚師奄罷,君其勿許。”莊王曰:“不可。強者我 避之,弱者我威之,是寡人無以立乎天下也。”乃遂還師以逆晉冦。莊王援王桴而鼓 之,晉師大敗,士卒奔者爭舟而指可掬也。莊王曰:“噫!吾兩君不相好,百姓何罪! ”乃退楚師以佚晉冦。《詩》曰:“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,不侮鰥寡,不畏強禦。 ”莊王之謂也。 孔子行,簡子將殺陽虎,孔子似之,帶甲以圍孔子舍。子路慍怒,奮戟將下。孔子止 之曰:“由!何仁義之寡裕也。丘之罪也。若我非陽虎而以我為陽虎,則非丘之罪也。 命也夫!歌予和若。”子路歌,孔子和之,三斚而圍罷。《詩》曰:“來游來歌。 以陳盛德之和而無為也。 《詩》曰:“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君子為民父母何如?曰:君子者,貌恭而行肆,身儉而施博,故不肖者不能逮也。殖盡於己,而區略於人,故可盡身而事也。篤愛而不奪,厚施而不伐。見人有善,欣然樂之,見人不善,惕然掩之,有其過而兼包之。授衣以最,授食以多。法下易由,事寡易為。是以中立而為人父母也。築城而居之,別由而養之,立學以教之。使人知親尊。親尊故父服斬縗三年,為民父母之謂也。 事強暴之國難,使強暴之國事我易。事之以貨寶,則寶單而交不結。約契盟誓,則約 定而反無日。割國之錙錘以賂之,則割定而欲無厭。事之彌順,其侵之愈甚,必致寶 單國舉而後已。雖左堯右舜,未有能以此道免者也。故非有聖人之道,特以巧敏拜請 畏事之,則不足以持國安身矣。故明君不道也。必修禮以齊朝,正法以齊官,平政以 齊下,然後禮義節奏齊乎朝,法則度量正乎官,忠信愛利刑乎下。行一不義,殺一無 罪,而得天下不為也。故近者競親而遠者致願。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。名聲足以薫炙 之,威強足以一齊之,則拱揖指麾,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如赤子歸慈母者,何也?仁 形義立,教誠愛深。故《詩》曰:“王猷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 勇士一呼而三軍皆避,出之誠也。昔者楚熊渠子夜行。見寢石以為伏虎,彎弓而射之, 沒金飲羽,下視知其石也,因復射之,矢躍無跡。熊渠子見其誠心,心金石為之開, 而況人乎?夫倡而不和,動而不僨,中心有不合者矣。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,求之己 也。孔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 四海賓服者,誠德之至也,色以形於外也。《詩》曰:“王猷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 昔者趙簡子薨而未葬,而中牟畔之。既葬五日,襄子興師而攻之,圍未匝,而城自 壞者十丈。襄子擊金而退之。軍吏諫曰:“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,是天助也。君曷 為而退之?”襄子曰:“吾聞之於叔向曰:‘君子不乘人於利,不厄人於險。’”使 脩其城然後攻之。中牟聞其義而請降,曰:“善哉!襄子之謂也。” 《詩》曰:“王猷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 威有三術。有道德之威者,有暴察之威者,有狂妄之威者。此三威不可不審察也。何 謂道德之威?曰:禮樂則修,分義則明,舉措則時,愛利則刑。如是,則百姓貴之如 帝王,親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明。故賞不用而民勸,罰不加而威行。是道德之威也。 何謂暴察之威?曰:禮樂則不修,分義則不明,舉措則不時,愛利則不刑。然而其禁 非也察,其誅不服也審,其刑罰繁而信,其誅殺猛而必,闇然如雷擊之,如墻壓之。 百姓劫則致畏,怠則傲上,執拘則聚,遠間則散。非劫之以刑勢,振之以誅殺,則無 以有其下。是暴察之威也。何謂狂妄之威?曰:無愛人之心,無利人之事,而日為亂 人之道。百姓讙譁,則從而放執於刑灼。不知人心,悖逆無理,是以水旱為之不時, 年穀以之不升。愁哀而無所告訴,比周憤潰以離上,傾覆滅亡,可立而待。是狂妄之 威也。夫道德之威,成乎眾強。暴察之威,成乎危弱。狂妄之威,成乎滅亡。故威名 同而吉凶之效遠矣。故不可不審察也。《詩》曰:“昊天疾威,天篤降喪,瘨我飢饉, 民卒流亡。” 晉平公游於西河而樂,曰:“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!”船人盍胥跪而對曰:“主君亦 不好士耳。夫珠出於江海,玉出於崑山,無足而至者,猶主君之好也。士有足而不至 者,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。何患於無士乎?”平公曰:“吾食客門左千人, 門右千人,朝食不足,夕收市賦,暮食不足,朝收市賦。吾可謂不好士乎?” 盍胥對曰:“夫鴻鵠一舉千里,所恃者六翮爾。背上之毛,腹下之毳,益一把,飛不 為加高,損一把,飛不為加下。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,亦有文翮在其中矣。將 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?”《詩》曰:“謀夫孔多,是用不就。”此之謂也。 韓詩外傳/捲第7 齊宣王謂田過曰:“吾聞儒者喪親三年,喪君三年,君與父孰重?”田過對曰:“殆 不如父重。”宣王忿然,曰:“曷為士去親而事君?”田過對曰:“非君之土地無以處 吾親,非君之祿無以養吾親,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。受之於君,致之於親。凡事君, 以為親也。”宣王悒然無以應之。《詩》曰:“王事靡盬,不遑將父。” 趙王使人於楚,鼓瑟而遺之,曰:“必如吾言,慎無失吾言。”使者受命,伏而不起, 曰:“大王鼓瑟未嘗若今日之悲也。”王曰:“然,瑟固方調。”使者曰:“調則可 記其柱。”王曰:“不可。天有燥溼,絃有緩隱,柱有推移,不可記也。”使者曰: “臣請藉此以喻。楚之去趙也千有餘里,亦有吉凶之變,凶則弔之,吉則賀之,猶柱 之有推移,不可記也。故明王之使人也,必慎其所使,既使之,任之以心,不任以辭 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莘莘征夫,每懷靡及。” 齊有隱士東郭先生梁石君。當曹相國為齊相也,客謂匱生曰:“夫東郭先生梁石君, 世之賢士也。隱於深山,終不詘身下志以求仕者也。吾聞先生得謁曹相國,願先生為 之先。臣里婦與里母相善。婦見疑盜肉,其姑去之,恨而告於里母,里母曰:‘安行。 今令姑呼汝。’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,曰:‘吾犬爭肉相殺,請火治之。’姑乃直使 人追去婦還之。故里母非談說之士,束蘊請火,非還婦之道也,然物有所感,事有適 可。何不為之先?”匱生曰:“愚恐不及。然請盡力為東郭先生梁石君束蘊請火。” 於是乃見曹相國曰:“臣之里有夫死三日而嫁者,有終身不嫁者。則自為娶,將何娶 焉?”相國曰:“吾亦娶其終身不嫁者耳。”匱生曰:“齊有隱士東郭先生梁石君, 世之賢士也。隱於深山,終不詘身下志以求仕。相國娶婦,欲娶其不嫁者,取臣獨不 取其不仕之臣耶?”於是曹相國因匱生帛安車迎東郭先生梁石君,厚客之。《詩》曰: “既見君子,我心則降。” 孔子曰:“昔者周公事文王,行無專制,事無由己,身若不勝衣,言若不出口,有奉 持於前,洞洞焉若將失之,可謂能子矣。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承文武之業,履天子 之位,聽天下之政,徵夷狄之亂,誅管蔡之罪,抱成王而朝諸侯,誅賞制斷,無所顧 問,威動天地,振恐海內,可謂能武矣。成王壯,周公致政,北面而事之,請然後行, 無伐矜之也,可謂能臣矣。故一人之身,能三變者,所以應時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左 之左之,君子宜之,右之右之,君子有之。” 傳曰:鳥之美羽勾喙者,鳥畏之。魚之侈口垂腴者,魚畏之。人之利口贍辭者,人畏 之。是以君子避三端:避文士筆端,避武士之鋒端,避辯士之舌端。《詩》曰:“我 友敬矣!讒言其興。” 曾子曰:“往而不可還者親也。至而不可加者年也。是故孝子欲養,而親不待也。木 欲直,而時不待也。是故椎牛而祭墓,不如雞豚逮親存也。故吾嘗仕為吏,祿不過鐘 釜,尚猶欣欣而喜者,非以為多也,樂其逮親也。既沒之後,吾嘗南遊於楚,得尊官 焉,堂高九仞,轉轂百乘,猶北鄉而泣涕者,非為賤也,悲不逮吾親也。故家貧親老 不擇官而仕。若夫信其志,約其親者,非孝也。《詩》曰:“有母之屍雍。” 趙簡子有臣曰周舍,立於門下三日三夜。簡子使人問之,曰:“子欲見寡人何事?” 周舍對曰:“願為諤諤之臣,墨筆操牘,從君之後,司君之過而書之,日有記也,月 有成也,歲有效也。”簡子居則與之居,出則與之出。居無幾何,而周舍死。簡子如 喪子。後與諸大夫飲於洪波之臺,酒酣,簡子涕泣。諸大夫皆出走,曰:“臣有罪而 不自知也。”簡子曰:“大夫皆無罪。昔者吾友周舍有言,曰:‘千羊之皮不若一狐 之腋,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諤諤。昔者商紂默默而亡,武王諤諤而昌。’今自周舍 之死,吾未嘗聞吾過也。吾亡無日矣。是以寡人泣也。” 傳曰:齊景公問晏子:“為國何患?”晏子對曰:“患夫社鼠。”景公曰:“何謂社 鼠?”晏子曰:“社鼠出竊於外,入託於社,灌之恐壞墻,燻之恐燒木。此鼠之患。 今君之左右,出則君以要利,入則託君,不罪乎亂法,君又並覆而有之。此社鼠之患 也。”景公曰:“嗚呼,豈其然!”“人有市酒而甚美者,置表甚長,然至酸而不售。 問裡人其故。裡人曰:‘公之狗甚猛,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,狗輒而齧之,是以酒酸 不售也。’士欲白萬乘之主,用事者迎而齧之,亦國之惡狗也。左右者為社鼠,用事 者為惡狗,此為國之大患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瞻彼中林,侯薪侯蒸。”言朝廷皆小人 也。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,謂宋君曰:“夫國家之安危,百姓之治亂,在君之行賞罰。夫爵 賞賜與,人之所好也,君自行之。殺戮刑罰,民之所惡也,臣請當之。” 君曰:“善。寡人當其美,子受其惡,寡人自知不為諸侯笑矣。”國人知殺戮之刑專 在子罕也,大臣親之,百姓畏之。居不期年,子罕遂劫宋君而奪其政。故老子曰: “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”《詩》曰:“胡為我作,不即我謀?” 衛懿公之時,有臣曰弘演者,受命而使。未食,而狄人攻衛。於是懿公欲興師迎之。 其民皆曰:“君之所貴而有祿位者,鶴也。所愛者,宮人也。亦使鶴與宮人戰。餘安 能戰!”遂潰而皆去。狄人至,攻懿公於熒澤,殺之。盡食其肉,獨舍其肝。弘演至, 報使於肝。辭畢,呼天而號。哀止,曰:“若臣者,獨死可耳。” 於是遂自刳,出腹實,內懿公之肝,乃死。桓公聞之,曰:“衛之亡也,以無道也。 今有臣若此,不可不存。”於是復立衛於楚丘。如弘演,可謂忠士矣。殺身以捷其君, 非徒捷其君,又令衛之宗復立,祭祀不絕,可謂有大功矣。《詩》曰:“四方有羨, 我獨居憂。民莫不穀,我獨不敢休。”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。狐丘丈人曰:“僕聞之,有三利必有三患,子知之乎?”孫叔 敖蹵然易容曰:“小子不敏,何足以知之。敢問何謂三利?何謂三患?”狐丘丈人曰: “夫爵高者,人妬之。官大者,主惡之。祿厚者,怨歸之。此之謂也。”孫叔敖曰: “不然。吾爵益高,吾志益下。吾官益大,吾心益小。吾祿益厚,吾施益博。可以免 於患乎?”狐丘丈人曰:“善哉言乎!堯舜其猶病諸。”《詩》曰:“溫溫恭人, 如集於木。惴惴小心,如臨於谷。” 孔子曰:“明王有三懼。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,二曰得志而恐驕,三曰聞天下之 至道而恐不能行。昔者越王勾踐與吳戰,大敗之,兼有南夷。當是之時,君南面而立, 近臣三,遠臣五,令諸大夫曰:‘聞過而不以告我者為上戮。’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 過也。昔者晉文公與楚戰,大勝之,燒其軍,火三日不息。文公退而有憂色。侍者曰: ‘君大勝楚而有憂色,何也?’文公曰:‘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惟聖人。若夫詐勝之 徒,未嘗不危,吾是以憂也。’此得志而恐驕也。昔者齊桓公得管仲隰朋,辯其言, 說其義,正月之朝,令具太牢,進之先祖。桓公西面而立,管仲隰朋東面而立。桓公 曰:‘吾得二子也,吾目加明,吾耳加聰。不敢獨擅,進之先祖。’此聞天下之至道 而恐不能行者也。由桓公、晉文、越王、勾踐觀之,三懼者,明君之務也。”《詩》 曰:“溫溫恭人,如集於木。惴惴小心,如臨於谷。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。”此言文 王居人上也。 楚莊王賜其羣臣酒。日暮酒酣,左右皆醉。殿上燭滅,有牽王后衣者。後扢冠纓而絕 之,言於王曰:“今燭滅,有牽妾衣者,妾扢其纓而絕之。願趣火視絕纓者。”王曰: “止!”立出令曰:“與寡人飲,不絕纓者,不為樂也。”於是冠纓無完者,不知王 后所絕冠纓者誰。於是王遂與羣臣歡飲,乃罷。後吳興師攻楚,有人常為應行合戰者, 五陷陣卻敵,遂取大軍之首而獻之。王怪而問之曰:“寡人未嘗有異於子,子何為於 寡人厚也?”對曰:“臣先殿上絕纓者也。當時宜以肝膽塗地。負日久矣,未有所效。 今幸得用於臣之義,尚可為王破吳而強楚。”《詩》曰:“有漼者淵,雚葦渒渒。” 言大者無不容也。 傳曰:伯奇孝而棄於親。隱公慈而殺於弟。叔武賢而殺於兄。比干忠而誅於君。《詩 》曰:“子慎無辜。” 紂殺王子比干,箕子被髪佯狂。陳靈公殺泄冶,鄧元去陳以族從。自此之後,殷並於 周,陳亡於楚,以其殺比干、泄冶,而失箕子、鄧元也。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 齊魏至。於是興兵而攻齊,棲閔王於莒。燕度地計眾,不與齊均也。然所以信意至於 此者,由得士也。故無常安之國,無恆治之民,得賢者昌,失賢者亡,自古及今,未 有不然者也。明鏡者,所以照形也。脩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,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, 而不務襲蹈其所以安存,則未有以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。太公知之,故舉微子之後 而封比干之墓。夫聖人之於賢者之後,尚如是其厚也,而況當世之存者乎?《詩》曰: “昊天太憮,予慎無辜。” 宋玉因其友見楚襄王,襄王會之無以異,乃讓其友。其友曰:“夫薑桂因地而生,不 因地而辛。女因媒而嫁,不因媒而親。子之事王未耳,何怨於我?”宋玉曰:“不然。 昔者齊有狡兔,曰東郭鵕(右為兔),蓋一日而走五百裡。於是齊有良狗曰韓盧,亦 一日而走五百裡。使之瞻見指註,雖良狗猶不及眾兔之塵。若攝纓而縱紲之,則狡兔 亦不能離也。今子之屬臣也,攝纓縱紲與?瞻見指註與?”其友曰:“僕人有過,僕 人有過。”《詩》曰:“將安將樂,棄予如遺。” 宋燕相齊見逐,罷歸之舍,召門尉陳饒等二十六人,曰:“諸大夫有能與我赴諸侯者 乎 ?”陳饒等皆伏而不對。宋燕曰:“悲乎哉!何士大夫易得而難用也!”陳饒對曰: “非士大夫易得而難用也,君弗能用也。君不能用,則有不平之心。是失之己而責諸 人也。”宋燕曰:“夫失諸己而責諸人者何?”陳饒對曰: “三鬥之稷不足於士, 而君雁鶩有餘粟,是君之一過也。果園梨慄,後宮婦人以相提擲,而士不曾得一嘗, 是君之二過也。綾紈綺縠,靡麗於堂,而士曾不得以為緣,是君之三過也。且夫財者, 君之所輕也。死者,士之所重也。君不能行君之所輕,而欲使士致其所重,譬猶鉛刀 畜之,而乾將用之,不亦難乎?”宋燕面有慙色,逡巡避席曰:“是燕之過也。” 《詩》曰:“或以其酒不以其漿。” 傳曰:善為政者,循情性之宜,順陰陽之序,通本末之理,合無人之際。如是則天氣 奉養而生物豐美矣。不知為政者,使情壓性,使陰乘陽,使末逆本,使人詭天,氣鞠 而不信,鬰而不宣。如是則災害生,怪異起,羣生皆傷,而年穀不熟。是以其動傷德, 其靜亡救。故緩者事之,急者弗知,日反理而欲以為治。《詩》曰:“廢為殘疾,莫 知其尤。” 魏文侯之時,子質仕而獲罪焉,去而北遊,謂簡主曰:“從今已後,吾不復樹德於人 矣。”簡主曰:“何以也?”質曰:“吾質樹堂上之士半,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,吾 所樹邊境之人亦半。今堂上之士惡我於君,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,邊境之人劫我以兵, 是以不復樹德於人也。”簡主曰:“噫!子之言過矣。夫春樹桃李,夏得陰其下,秋 得食其實。春樹蒺藜,夏不可採其葉,秋得其刺焉。由此觀之,在所樹也。今子之所 樹,非其人也,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無將大車,惟塵冥冥。” 正直者順道而行,順理而言,公平無私,不為安肆志,不為危敭行。昔衛獻公出走, 反國及郊,將班邑於從者而後入。太史柳莊曰:“如皆守社稷,則孰負羈縶而從?如 皆從,則孰守社稷?君反國而有私也,無乃不可乎?”於是不班也。柳莊正矣。昔者 衛大夫史魚病且死,謂其子曰:“我數言蘧伯玉之賢而不能進,彌子瑕不肖而不能退。 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,死不當治喪正堂,殯我於室足矣。”衛君問其故。其子 以父言聞。君造然召伯玉而貴之,而退彌子瑕,徙殯於正堂,成禮而後去。生以身諫, 死以屍諫,可謂直矣。《詩》曰:“靜恭爾位,好是正直。” 孔子閑居,子貢侍坐,請問為人下之道奈何。孔子曰:“善哉!爾之問也。為人下, 其猶土乎。”子貢未達。孔子曰:“夫土者,掘之得甘泉焉, 樹之得五穀焉,草木植焉,鳥獸魚鱉遂焉。生前立焉,死則入焉,多功不言,賞世 不絶。故曰:能為人下者,其惟上乎?”子貢曰:“賜雖不敏,請事斯語。”《詩》 曰:“式禮莫愆。” 傳曰:南假子過程本子,本子為之烹鱺魚。南假子曰:“吾聞君子不食鱺魚。”本子 曰:“此乃君子不食也,我何與焉?”假子曰:“夫高比所以廣德也,下比所以狹行 也。比於善者,自進之階。比於惡者,自退之原也。且《詩》不雲乎:‘高山仰止,景行 行止。”吾豈自比君子哉?志慕之而已矣。” 子貢問大臣。子曰:“齊有鮑叔,鄭有子皮。”子貢曰:“否。齊有管仲,鄭有東裡 子產。”孔子曰:“然。吾聞鮑叔之薦管仲也,子皮之薦子產也,未聞管仲子產有所 薦也。”子貢曰:“然則薦賢賢於賢。”曰:“知賢,智也。推賢,仁也。引賢,義 也。有此三者,又何加焉?” 孔子遊於景山之上,子路、子貢、顏淵從。孔子曰:“君子登高必賦。小子願者,何 言其願。丘將啟汝。”子路曰:“由願奮長戟,盪三軍,乳虎在後,仇敵在前,蠡躍 蛟奮,進救兩國之患。”孔子曰:“勇士哉!”子貢曰:“兩國搆難,壯士列陣,塵 埃漲天,賜不持一尺之兵,一鬥之養,解兩國之難。用賜者存,不用賜者亡。”孔子曰:“辯士哉!”顏回不願。孔子 曰:“回何不願?”顏淵曰:“二子已願,故不敢願。”孔子曰:“不同,意各有事 焉。回其願,丘將啟汝。”顏淵曰:“願得小國而相之。主以道制,臣以德化,君臣 同心,外內相應。列國諸侯,莫不從義響風,壯者趨而進,老者扶而至。教行乎百姓, 德施乎四蠻,莫不釋兵,輻輳乎四門。天下咸獲永寧,蝖飛蠕動,各樂其性。進賢使 能,各任其事。於是君綏於上,臣和於下,垂拱無為,動作中道,從容得禮。言仁義 者賞,言戰鬭者死。則由何進而救?賜何難之解?”孔子曰:“聖士哉!大人出,小 子匿。起,賢者伏。回與執政,則由賜焉施其能哉!”《詩》曰:“雨雪麃麃,嚥晛 聿消。” 昔者孔子鼓瑟,曾子子貢側門而聽。曲終,曾子曰:“嗟乎!夫子瑟聲殆有貪狼之志, 邪僻之行,何其不仁趨利之甚?”子貢以為然,不對而入。夫子望見子貢有諫過之色, 應難之狀,釋瑟而待之。子貢以曾子之言告。子曰:“嗟乎!夫參,天下賢人也,其 習知音矣。郷者丘鼓瑟,有鼠出游,貍見於屋,循梁微行,造焉而避,厭目曲脊,求 而不得。丘以瑟淫其音。參以丘為貪狼邪僻,不亦宜乎!”《詩》曰:“鼓鐘於宮, 聲聞於外。” 夫為人父者,必懷慈仁之愛,以畜養其子。撫及其有識也,必嚴居正言,以先導之。 及其束髪也,授明師以成其技。十九見志,請賓冠之,足以成其德。血脈澄靜,娉內 以定之,信承親授,無有所疑。冠子不詈,髦子不笞,聽其微諫,無令憂之。此為人 父之道也。《詩》曰:“父兮我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 入腹我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8 越王勾踐使廉稽獻民於荊王。荊王使者曰:“越,夷狄之國也。臣請欺其使者。” 荊王曰:“越王,賢人也,其使者亦賢,子其慎之。”使者出見廉稽,曰:“冠則得以 俗見。不冠不得見。”廉稽曰:“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,不得處於大國,而處江海之 陂,與魭鱣魚鱉為伍,文身翦髪而後處焉。今來至上國,必曰冠得俗見,不冠不得見, 如此,則上國使適越,亦將劓墨文身翦髪而後得以俗見,可乎?”荊王聞之,披衣出謝。 孔子曰:“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” 人之所以好富貴安樂,為人所稱 譽者,為身也。惡貧賤危辱,為人所謗毀者,亦為 身也。然身何貴也?莫貴於氣。人 得氣則生,失氣則死。其氣非金帛珠玉也,不可 求於人也。非繒布五穀也,不可糴買 而得也。在吾身耳,不可不慎也。《詩》曰: 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 齊崔杼弒莊公。荊蒯芮使晉而反,其僕曰:“崔杼弒莊公,子將奚如?”荊蒯芮曰: “驅之。將入死而報君。”其僕曰:“君之無道也,四鄰諸侯莫不聞也。以夫子而死之, 不亦難乎?”荊蒯芮曰:“善哉而言也。早言我,我能諫。諫而不用,我能去。今既 不諫,又不去。吾聞之,食其食,死事其。吾既食亂君之食,又安得治君而死之?” 遂驅車而入死。其僕曰:“人有亂君,猶必死之。我有治長,可無死乎?”乃結轡自 刎於車上。君子聞之,曰:“荊蒯芮可謂守節死義矣。僕夫則無為死也,猶飲食而遇 毒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”荊先生之謂也。《易》曰:“不恆其 德,或靜電屏蔽之羞。”僕之謂也。 遜而直,上也。切次之。謗諫為下。懦為死。《詩》曰:“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。” 宋萬與莊公戰,獲乎莊公。莊公散舍諸宮中,數月,然後歸之,反為大夫於宋。宋萬 與閔公博,婦人皆側。萬曰:“甚矣,魯侯之淑,魯侯之美也!天下諸侯宜為君者, 惟魯侯耳。”閔公矜此婦人,妬其言,顧曰:“爾虜,焉知魯侯之美惡乎?”宋萬怒, 博閔公絕脰。仇牧聞君弒,趨而至,遇之於門,手劍而叱之。萬臂摋仇牧,碎其首, 齒著乎門闔。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。《詩》曰:“惟仲山甫,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。” 可於君,不可於父,孝子弗為也。可於父,不可於君,君子亦弗為也。故君不可奪, 親亦不可奪也。《詩》曰:“愷悌君子,四方為則。” 黃帝既位,施惠承天,一道脩德,惟仁是行,宇內和平,未見鳳凰,惟思其象。夙寢 晨興,乃召天老而問之曰:“鳳象何如?”天老對曰:“夫鳳之象,鴻前而麟後,蛇 頸而魚尾,龍文而龜身,燕頷而雞啄,戴德負仁,抱中挾義。小音金,大音鼓。延頸 奮翼,五彩備明。舉動八風,氣應時雨。食有質,飲有儀。往即文始,來既嘉成。惟 鳯為能通天祉,應地靈,律五音,覽九德。天下有道,得鳯象之一,則鳯過。得鳯象 之二,四鳯翔之。得鳯象之三,則鳯集之。得鳯象之四,則鳯春秋下之。得鳯祝願之 五,則鳯沒身居之。”黃帝曰:“於戲,允哉!朕何敢與焉!”戴黃冕,致齋於中宮。 鳯乃蔽日而至。黃帝降於東階,西面,再拜稽首曰: “皇天降祉,敢不承命!”鳯 乃止帝東園,集帝梧桐,食帝竹實,沒身不去。《詩》曰:“鳳凰於飛,翽翽其羽, 亦集爰止。” 魏文侯有子曰擊,次曰訴,訴少而立之以為嗣。封擊於中山,三年莫往來。其傅趙蒼 唐諫曰:“父忘子,不不可忘父。何不遣使乎?”擊曰:“願之,而未有所使也。” 蒼唐曰:“臣請使。”擊曰:“諾。”於是乃問君之所好與所嗜。曰:“君北犬,嗜 晨鴈。”遂求北犬晨鴈賫行。蒼唐至,曰:“北蕃中山之君,有北犬晨鴈,使蒼唐再 拜獻之。”文侯曰:“嘻!擊知吾好北犬,嗜晨鴈也。”則見使者。文侯曰:“擊無 恙乎?”蒼唐唯唯而不對。三問而三不對。文侯曰:“不對何也?”蒼唐曰:“臣聞 諸侯不名君。既已賜弊邑,使得小國侯,君問以名,不敢對也。”文侯曰:“中山之 君無恙乎?”蒼唐曰:“今者臣之來,拜送於郊。”文侯曰:“中山之君長短若何矣?” 蒼唐曰:“問諸侯,比諸侯。諸侯之朝,則側者皆人臣,無所比之。然則所賜衣裘幾 能勝之矣。”文侯曰:“中山之君亦何好乎?” 對曰:“好《詩》。”文侯曰:“於《詩》何好?”曰:“好《黍離》與《晨風》。” 文侯曰:“《黍離》何哉?”對曰:“彼黍離離,彼稷之苗。行邁靡靡,中心搖搖。 知我者謂我心憂,不知我者謂我何求。悠悠蒼天,此何人哉!”文侯曰:“怨乎?” 曰:“非敢怨也,時思也。”文侯曰:“《晨風》謂何?”對曰:“‘鷸彼晨風,鬰 彼北林。未見君子,憂心欽欽。如何如何,忘我實多。’此自以忘我者也。”於是文 侯大悅,曰:“欲知其子親其母,欲知其人視其友,欲知其君視其所使。中山君不賢 惡能得賢?”遂廢太子訴,召中山君以為嗣。《詩》曰:“鳳凰於飛,翽翽其羽,亦 集爰止。藹藹王多吉士,惟君子使,媚於天子。”君子曰:“夫使非直敝車罷馬而已, 亦將喻誠信,通氣志,明好惡,然後可使也。” 子賤治單父,其民附。孔子曰:“告丘之所以治之者。”對曰:“不齊時發倉廩,振 困窮,補不足。”孔子曰:“是小人附耳,未也。”對曰:“賞有能,招賢才,退不 肖。”孔子曰:“是士附耳,未也。”對曰:“所父事者三人,所兄事者五人,所友 者十有二人,所師者一人。”孔子曰:“所父事者三人,足以教孝矣。所兄事者五人, 足以教弟矣。所友者十有二人,足以祛壅蔽矣。所師者一人,足以慮無失策,舉無敗 功矣。昔者堯舜清微其身,以聽觀天下,務來賢人。夫舉賢者,百福之宗也,而神明 之主也。惜乎不齊之所為者小也。為之大功,乃與堯舜參矣。”《詩》曰:“愷悌君
子,民之父母。”子賤其似之矣。 度地圖居以立國,崇摁溥利以懷眾,明好惡以正法度,學校庠序以立教,事老養孤以 化民,升賢賞功以觀善,懲姦絀失以醜惡,講御習射以防患,禁姦止邪以除害,接賢 連友以廣智,宗親族附以益強。《詩》曰:“愷悌君子。” 齊景公使使於楚,楚王與之上九重之臺,顧使者曰:“齊亦有臺若此者乎?”使者曰: “吾君有治位之堂,土階三等,茅茨不翦,採掾不斵,猶以謂為之者勞,居之者泰。 吾君惡有臺若此者乎?”於是楚王蓋悒如也。使者不可謂不辱君命,其能專對矣。 傳曰:予小子使爾繼邵公之後。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。孔子為魯司寇,命之曰:“宋 公子弗甫何孫,魯孔丘,命爾為司寇。”孔子曰:“弗甫敦及厥闢將不堪。”公曰: “不妄。”傳曰:諸侯之有德,天子錫之。一錫車馬,再錫衣服,三錫虎賁,四錫樂 器,五錫納陛,六錫朱戶,七錫弓矢,八錫鈇鉞,九錫秬鬯,謂之“九錫”也。《詩》 曰:“釐爾圭瓚,秬鬯一卣。” 齊景公謂子貢曰:“先生何師?”對曰:“魯仲尼。”曰:“仲尼賢乎?”曰:“聖 人也,豈直賢哉!”景公嘻然而笑曰:“其聖何如?”子貢曰:“不知也。”景公悖 然作色。曰:“始言聖人,今言不知,何也?”子貢曰:“臣終身戴天,不知天之高 也。終身踐地,不知地之厚也。若臣之事仲尼,譬猶渴操壺杓,就江海而飲之,腹滿 而去,又安知江海之深乎?”景公曰:“先生之譽,得無太甚乎?”子貢曰:“臣賜 何敢甚言,尚慮不及耳。臣譽仲尼,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,其無益亦明矣。使臣不 譽仲尼,譬猶兩手杷泰山,無損亦明矣。”景公曰:“善!豈其然?善!豈其然?” 《詩》曰:“民民翼翼,不測不克。” 一穀不升謂之兼(左加食),三穀不升謂之饉,四穀不升謂之荒,五穀不升謂之大侵。 大侵之禮,君食不兼味,臺榭不飾,道路不除,百官補而不制,鬼神禱而不祠,此大 侵之禮也。《詩》曰:“我居御卒荒。”此之謂也。 古者天子為諸侯受封,謂之采地。百裡諸侯以三十里,七十里諸侯以二十里,五十里 諸侯以十五里。其采地不絀,使子孫賢者守其地,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。《書》曰: “茲予大享於先王,爾祖其從與享之。” 梁山崩,晉君召大夫伯宗。道逢輦者,以其輦服其道。伯宗使其右下,欲鞭之。輦者 曰:“君趨道豈不遠矣,不如捷而行。”伯宗喜,問其居。曰:“絳人也。”伯宗曰: “子亦有聞乎?”曰:“梁山崩,壅河,顧三日不流,是以召子。”伯宗曰:“如之 何?”曰:“天有山,天崩之。天有河,天壅之。伯宗將如之何?”伯宗私問之。曰: “君其率羣臣素服而哭之,既而祠焉,河斯流矣。”伯宗問其姓名,弗告。伯宗到, 君問伯宗。以其言對。於是君素服率羣臣而衹有之,既而祠焉,河斯流矣。君問伯宗 何以知之,伯宗不言受輦者,詐以自知。孔子聞之曰:“伯宗其無後。攘人之善。” 《詩》曰:“天降喪亂,滅我立王。”又曰:“畏天之威,於時保之。” 晉平公使範昭觀齊國之政。景公錫之宴。晏子在前,範昭趨曰:“願君之倅樽以為壽。” 景公顧左右曰:“酌寡人樽獻之客。”範昭已飲,晏子曰:“徹去樽。”範昭不說, 起舞,顧太師曰:“子為我奏成周之樂,吾為子舞之。”太師對曰:“盲臣不習。” 範昭起出門。景公謂晏子曰:“夫晉,天下大國也,使範昭來觀齊國之政,今子怒大 國之使者,將奈何?”晏子曰:“範昭之為人也,非陋而不知禮也,是欲試吾君臣, 嬰故不從。”於是景公召太師而問之曰:“範昭使子奏成周之樂,何故不調?”對如 晏子。於是範昭歸報平公曰:”齊未可並也。吾試其君,晏子知之。吾犯其樂,太師 知之。”孔子聞之曰:“善乎晏子,不出俎豆之間,折衝千里之外。”《詩》曰: “實右序有周,薄言振之,莫不震疊。” 三公者何?曰司馬,司空,司徒也。司馬主天,司空主土,司徒主人。故陰陽不知, 四時不節,星辰失度,災變非常,則責司馬。山陵崩竭,川谷不流,五穀不植,草木 不茂,則責之司空。君臣不正,人道不和,國多盜賊,下怨其上,則責之司徒。故三 公典其職,憂其分,舉其辯,明其德,此三公之任也。《詩》曰:“濟濟多士,文王 以寧。”又曰:“明陽有周,式序在位。” 夫觀君之治也,溫良而和,寬容而愛,刑清而省,喜賞而惡罰。移風崇教,生而不殺, 布惠施時空,仁不偏與。不奪民力,役不踰時,百姓得耕,家有收聚,民無凍餒,食 無腐敗。士不造無用,雕文不粥於肆。斧斤以時入山林。國無佚士,皆用於世。黎庶 歡樂衍盈,方外遠人歸義,重譯執贄,故得風雨不烈。《小雅》曰:“有弇凄凄,興 雲祁祁。”以是知太平無飄風景雨明矣。 昨日何生?今日何成?必念歸厚,必念治生。日慎一日,遠如金城。《詩》曰:“我 日斯邁,而月斯徵。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” 官怠於有成,病加於小愈,禍生於懈惰,孝衰於妻子。察此四者,慎終如始。《易》 曰:“小狐汔濟,濡其尾。”《詩》曰: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” 孔子燕居,子貢攝齊而前曰:“弟子事夫子有年矣,手竭而智罷,倦於學問,不能進, 請一休焉。”孔子曰:“賜也欲焉休乎?”曰:“賜欲休於事君。”孔子曰:“《詩》 雲:‘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’為之若此其不易也,若之何其休也!”曰:“賜欲休 於事父母。”孔子曰:“《詩》雲:‘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’ 為之若此其不易也,如之何其休也!”曰:“賜欲休於事兄弟。”孔子曰:“《詩》 雲:‘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。’為之若此其不易也,如之何其 休也!” 魯哀公問冉有曰:“凡人之質而已,將必學而後為君子乎?”冉有對曰:“臣聞之, 雖有良玉,不刻鏤則不成器,雖有美質,不學則不成君子。”曰:“何以知其然也?” 夫子路,卞之野人也。子貢,衛之賈人也。皆學問於孔子,遂為天下顯士。諸侯聞之, 莫不尊敬。卿大夫聞之,莫不親愛。學之故也。昔吳楚燕代,謀為一舉而欲伐秦。姚 賈,監門之子也,為秦往使之,遂絕其謀,止其兵。及其反國,秦王大悅,立為上卿。 夫百裡奚,齊之乞者也,逐於齊西,無以進,自賣五羊皮,為一軛車。見秦繆公,立 為相,遂霸西戎。太公望少為人壻,老而見去,屠牛朝歌,賃於棘津,釣於磻溪,文 王舉而用之,對於齊。管仲親射桓公,遂除報讎之心,立以為相,存亡繼絶,九合諸侯, 一匡天下。此四子者,皆嘗卑賤窮辱矣,然其名聲馳於後世,豈非學問之所致乎?由 此觀之,土必學問,然後成君子。《詩》曰:‘日就月將。’”於是哀公嘻然而笑曰: “寡人雖不敏,請奉先生之教矣。” 曾子有過,曾晳引杖擊之。僕地,有間乃蘇,起曰:“先生得無病乎?”魯人賢曾子, 以告夫子。夫子告門人:“參來勿內也。”曾子自以為無罪,使人謝夫子。夫子曰: “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?小箠則待,大杖則逃。索而使之,未嘗不在側,索而殺之, 未嘗可得。今汝委身以待暴怒,拱立而去,汝非王者之民邪?殺王者之民,其罪何如?” 《詩》曰:“優哉柔哉,亦是戾矣。”又曰:“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” 齊景公使人為弓,三年乃成。景公引弓而射,不穿一札。景公怒,將殺弓人。弓人之 妻往見景公,曰:“蔡人之子,弓弓之妻也。此孔者,太山之南,鳥號之柘,燕牛之 角,荊麋之筋,河魚之膠也。四物者,天下之練材也,不宜穿札之少如此。且妾聞公 之車,不能獨走,莫耶雖利,不能獨斷,必有以動之。夫射之道,左手若拒石,右手 若附枝,掌若握卵,四指如斷短杖,右手發之,左手不知,此蓋射之道。”景公以其 言為儀而射之,穿七札。蔡人之夫立出矣。《詩》曰:“好是正直。”
齊有罪於 景公者。景公大怒,縳置之殿下,召左右肢解之,敢諫者誅。晏子左手持頭,右手磨 刀,仰而問曰:“古者明王聖主,其肢解人,不審從何肢始也?”景公離席曰:“縱 之!罪在寡人。”《詩》曰:“好是正直。”
傳曰:居處齊則色姝,食飮齊則氣 珍,言語齊則信聽,思齊則成,志齊則盈。五者齊,斯神居之。《詩》曰:“既和且 平,依我聲聲。” 魏文侯問狐卷子曰:“父賢足恃乎?”對曰:“不足。”“子賢足恃乎?”對曰:“ 不足。”“兄賢足恃乎?”對曰:“不足。”“弟賢足恃乎?”對曰: “不足。” “臣賢足恃乎?”對曰:“不足。”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:“寡人問此五者於子,一 一以為不足者何也?”對曰:“父賢不過堯,而丹朱放。子賢不過舜,而瞽瞍拘。兄 賢不過舜,而象放。弟賢不過周公,而管叔誅。臣賢不過湯武,而桀紂伐。望人者不 至,恃人者不久。君欲治,從身始。人何可恃乎?” 湯作《護》,聞其宮聲,使人溫良而寬大。聞其商聲,使人方廉而好義。聞其角聲, 使人惻隱而愛仁。聞其徵聲,使人樂養而好施。聞其羽聲,使人恭敬而好禮。《詩》 曰:“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”
孔子曰:“《易》先《同人》後《大有》,承之以《謙》,不亦可乎?”故天道虧盈 而益謙,地道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謙者,抑事而損者也。 持盈之道,抑而損之,此謙德之於行也。順之者吉,逆之者凶。五帝既沒,三王既衰, 能行謙德者,其惟周公乎。周公以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假天子之尊位 七年,所執贄而師見者十人,所還質而友見者十三人,窮巷白屋之士所先見者四十九 人,時進善者百人,宮朝者千人,諫臣五人,輔臣五人,拂臣六人,戴干戈以至於封 侯,異族九十七人,而同姓之士百人。孔子曰:“猶以為周公為天下黨,則以同族為 眾,而異族為寡也。”故德行寬容而守之以恭者榮,土地廣大而守之以儉者安,位尊 祿重而守之以卑者貴,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,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,博聞強 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。此六者皆謙德也。《易》曰:“謙亨君子有終吉。”能以此終 吉者,君子之道也。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而德不謙,以亡其身,桀紂是也,而況眾 庶乎?夫《易》有一道焉,大足以治天下,中足以安安家國,近足以守其身者,其惟 謙德乎。《詩》曰:“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” 昔者由子方出,見老馬於道,喟然有志焉,以問於御者曰:“此何馬也?”御曰:“ 故公家畜也,罷而不為用,故出放之也。”由子方曰:“少盡其力,而老棄其身,仁 者不為也。”東帛而贖之。窮士聞之,知所歸心矣。《詩》曰:“湯降不遲,聖敬日 躋。” 齊莊公出獵,有螳舉足將搏其輪,問其御曰:“此何蟲也?”御曰:“此是螳蜋也。 其為蟲,知進不知退,不量力而輕就敵。”莊公曰:“此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。”於 是迴車避之,而勇士歸之。《詩》曰:“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。” 魏文侯問李克曰:“人有惡乎?”李克曰:“有。夫貴者則賤者惡之,富者則貧者惡 之,智者則愚者惡之。”文侯曰:“善。行此三者,使人勿惡,亦可乎?”李克曰: “可。臣聞貴而下賤,則眾弗惡也。富而分貧,則窮士弗惡也,智而教愚,則童蒙者 弗惡也。”文侯曰:“善哉言乎!堯舜其猶病諸。寡人雖不敏,請守斯語矣。”詩曰: “不遑啟處。” 有鳥於此,架巢於葭葦之顛,天喟然而風,則葭折而巢壞,何也?其所托者弱也。稷 蜂不攻,而社鼠不薰,非以稷蜂社鼠之神,其所托者善也。故聖人求賢者以自輔,夫 吞舟之魚大矣,蕩而失水,則為螻蟻所制,失其輔也。故《詩》曰:“不明爾德,爾 德不明,以無陪無側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9 孟子少時誦,其母方織。孟子輟然中止,乃復進。其母知其諠也,呼而問之曰:“何 為中止?”對曰:“有所失復得。”其母引刀裂其織,以此誡之。自是之後,孟子不 復諠矣。孟子少時,東家殺豚。孟子問其母曰:“東家殺豚何為?”母曰:“欲啖汝。” 其母自悔失言。曰:“吾懷絍是子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今適有知 而欺之,是教之不信也。”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,明不欺也。《詩》曰:“宜爾子孫 承兮。”言賢母使子賢也。 由子為相,三年歸休,得金百鎰奉其母,母曰:“子安得此金?”對曰:“所受俸祿 也。”母曰:“為相三年不食乎?治官如此,非吾所欲也。孝子之事親也,盡力致誡, 不義之物,不入於館。為人臣不忠,是為人子不孝也。子其去之。”由子愧慙走出, 造期還金,退請就獄。王賢其母,說其義,即舍田子罪,令復為相,以金賜其母。 《詩》曰:“宜爾子孫承承兮。”言賢母使子賢也。 孔子出,聞哭聲甚悲。孔子曰:“驅之驅之!前有賢者。”至則皋魚也,被褐擁鎌, 哭於道旁。孔子闢車與之言,曰:“子非有喪,何哭之悲也?”皋魚曰:“吾失之三 矣。少而好學,周游諸侯,以歿吾親,失之一也。高尚吾志,簡吾事,不事庸君,而 晚事無成。失之二也。與友厚而中絕之,失之三矣。夫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 親不待,往而不可追者年也,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。吾請從此辭矣。”立槁而死。 孔子曰:“弟子識之,足以誡矣。”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。 子路曰:“有人於斯,夙興夜寐,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,樹藝五穀以事其親,而無孝 子之名者,何也?”孔子曰:“意者身未敬邪?色不順邪?辭不遜邪?古人有言曰: ‘衣歟醪歟,曾不爾聊。’子勞以事其親,無此三者,何為無孝之名?意者所友非仁 人邪?坐,吾語汝。非無力也,勢不便也。是以君子入則篤孝,出則友賢,何為其無 孝子之名?”《詩》曰:“父母孔邇。” 伯牙鼓琴,鍾子期聽之。方鼓琴,志在太山。鍾子期曰:“善哉鼓琴,巍巍乎如太山!” 莫景之間,志在流水。鍾子期曰:“善哉鼓琴,洋洋乎若江河!”鍾子期死,伯牙擗 琴絕絃,終身不復鼓琴,以為為世無足與鼓琴也。非獨鼓琴如此,賢者亦有之。茍非 其時,則賢者將奚由得遂其功哉? 秦攻魏,破之,少子亡而不得。令魏國曰:“有得公子者賜金千斤,匿者罪至十族。” 公子乳母與俱亡。人謂乳母曰:“得公子者賞甚重,乳母當知公子處而言之。”乳母 應之曰:“我不知其處。雖知之,死則死,不可以言也。為人養子,不能隱而言之, 是畔上畏死。吾聞忠不畔上,勇不畏死。凡養人子者務生之,非務殺之也。豈可見利 畏誅之故,廢義而行詐哉?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獨死矣。”遂與公子俱逃澤中。秦軍見 而射之,乳母以身蔽之,著十二矢,秦王聞之,饗以太牢,且爵其兄為大夫。《詩》 曰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。” 子路曰:“人善我,我亦善之。人不善我,我不善之。”子貢曰:“人善我,我亦善 之。人不善我,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。”顏回曰:“人善我,我亦善之。人不善我, 我亦善之。”三子所持各異,問於夫子。夫子曰:“由之所持,蠻貊之言也。賜之所 持,朋友之言也。回之所持,親屬之言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良,我以為兄。” 齊景公縱酒,醉而解衣冠,鼓琴以自樂。顧左右曰:“仁人亦樂此乎?”左右曰: “仁人耳目猶人,何為不樂乎!”景公曰:“駕車以迎晏子。”晏子聞廿,朝服而至。 景公曰:“今者寡人此樂,顧與大夫同之。請去禮。”晏子曰:“君言過矣。自齊國 五尺已上,力皆能勝嬰與君,所以不敢亂者,畏禮也。故自天子無禮則無以守社稷, 諸侯無禮則無以守其國。為人上無禮則無以使其下,為人下無禮則無以事其上。大夫 無禮則無以治其家,兄弟無禮則不同居。人而無禮,不若遄死。”景公色媿,離席而 謝曰:“寡人不仁,無良左右,淫湎寡人,以至於此。請殺左右以補其過。” 晏子曰:“左右無過。君好禮,則有禮者至,無禮者去。君惡禮,則無禮者至,有禮 者去。左右何罪乎?”景公曰:“善哉!”乃更衣而坐,觴酒三行。晏子辭去。景公 拜送。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!” 傳曰:堂衣若扣孔子之門曰:“丘在乎?丘在乎?”子貢應之曰:“君子尊賢而容眾, 嘉善而矜不能,親內及外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子何言吾師之名為?”堂衣若曰: “子何少言之絞!”子貢曰:“大車不絞則不成其任,琴瑟不絞則不成其音。子之言 絞,是以絞之也。”堂衣若曰:“吾始以鴻之力,今徒翼耳。”子貢曰:“非鴻之力, 安能舉其翼?”《詩》曰:“如切如瑳,如錯如磨。” 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,使顏斵聚主鳥而亡之。景公怒而欲殺之。晏子曰:“夫斵聚有 死罪四,請數而誅之。”景公曰:“諾。”晏子曰:“斵聚!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, 使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,是罪二也。使四國諸侯聞之,以吾君重鳥而輕士,是罪三也。 天子聞之,必將貶絀吾君,危其社稷,絕其宗廟,是罪四也。此四罪者,故當殺無 赦,臣請加誅焉。”景公曰:“止1此吾過矣。願夫子為寡人敬謝焉。”《詩》曰: “邦之司直。” 魏文侯問於解狐曰:“寡人將立西河之守,誰可用者?”解狐對曰:“荊伯柳者賢人, 殆可。”文侯曰:“是非子之讎也?”對曰:“君問可,非問讎也。” 於是將以荊伯柳為西河守。荊伯柳問左右:“誰言我於吾君?”左右皆曰:“解狐。” 荊伯柳往見解狐而謝之曰:“子乃寬臣之過也,言於。謹再拜謝。”解狐曰:“言子 者公也,怨子者私也。公事已行,怨子如故。”張弓射之,走十步而沒,可謂勇矣。 《詩》曰:“邦之司直。” 楚有善相人者,所言無遺策,聞於國中。莊王召見而問焉。對曰:“臣非能相人也, 能相人之友者也。觀布衣者,其友皆孝弟,篤謹畏令,如此者家必日益,而身日安, 此所謂吉人者也。觀事君者,其友皆誠信,有行好善,如此者措事日益,官職日進, 此所謂吉臣者也。觀人主也,朝臣多賢,左右多忠,主有失,皆敢交爭正諫,如此者 國日安,主日尊,名聲日顯,此所謂吉主者也。臣非能相人也,能觀人之友者也。” 王曰:“善!”其所以任賢使能而霸天下者,殆遇之於是也。《詩》曰:“彼己之子, 邦之彥兮。” 孔子出遊少源之野,有婦人中澤而哭,其音甚哀。孔子怪之,使弟子問焉,曰:“夫 人何哭之哀?”婦人曰:“在亡吾蓍簪,吾是以哀也。”弟子曰:“刈蓍薪而亡蓍簪, 有何悲焉?”婦人曰:“非傷亡簪也,吾所以悲者,蓋不忘故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代 馬依北風,飛鳥揚故巢。”皆不忘故之謂也。。 傳曰:君子之聞道,入之於耳,藏之於心,察之以仁,守之以信,行之以義,出之以 遜,故人無不虛心而聽也。小人之聞道,入之於耳,出之於口,茍言而已,譬如飽食 而嘔之,其不惟肌膚無益,而於志亦戾矣。《詩》曰:“胡能有定。” 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游於戎山之上,孔子喟然嘆曰:“二三子者各言爾志,予將賢焉。 由爾何如?”曰:“得白羽如月,赤羽如日,擊鐘鼓者,上聞於天,旌旗翩飜,下蟠 於地,惟由為能。”孔子曰:“勇士哉!賜爾何如?”對曰:“得素衣縞冠,使於兩 國之間,不持尺寸之兵,升鬥之糧,使兩國相親如兄弟。”孔子曰:“辯士哉!回爾 何如?”對曰:“鮑魚不與蘭茝同笥而藏,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治。二子已言,回何 言哉?”孔子曰:“回有鄙之心。”顏淵曰:“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,使城郭不治, 溝池不鑿,陰陽和調,家給人足,鑄庫兵以為農器。”孔子曰:“大士哉!由來,區 區治何攻?賜來,便便治何使?願得衣冠為子宰焉。” 賢士不以恥食,不以辱得。 《老子》曰:“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 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大成若缺,其用不 敝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詘,大辯若訥,大巧若拙,其用不屈。罪莫大於多 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憯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” 孟子妻獨居,踞。孟子入戶視之,白其母曰:“婦無禮,請去之。”母曰:“何也?” 曰:“踞。”其母曰:“何知之?”孟子曰:“我親見之。”母曰:“乃海無禮也, 非婦無禮。《禮》不雲乎:‘將入門,問孰存。將上堂,聲必揚。將入戶,視必下。’ 不掩人不備也。今治往燕私之處,入戶不有聲,令人居而視之,是汝之無禮也,非婦 無禮也。”於是孟子自責,不敢去婦。《詩》曰:“採葑採菲,無以下禮。” 孔子出衛之東門,逆姑布子卿,曰:“二三子使東避。有人將來,必相我者也。志之。” 姑布子卿亦曰:“二三子引車避。有聖人將來。”孔子下步,姑步子卿迎而視之五十 步,從而望之五十步,子貢曰:“是何為者也?”子貢曰:“賜之師也,所謂魯孔丘 也。”姑布子卿曰:“是魯孔丘歟?吾固聞之。”子貢曰:“賜之師何如?”姑布子 卿曰:“得堯之顙,舜之目,禹之頸,皋陶之喙。從前視之,盎盎乎似有土者。從後 視之,高肩循固得之轉廣一尺四寸,此惟不及四聖者也。” 子貢吁然。姑布子卿曰:“子何患焉?汙面而不惡,葭喙而不藉,遠而望之,羸喪家 之狗。子何患焉?”子貢以告孔子。孔子無所辭,獨辭喪家之狗耳,曰:“丘何敢乎?” 子貢曰:“汙面而不惡,葭喙而不藉,賜以知之矣。不知喪家狗,是何足辭也?” 子曰:“賜,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?既斂而槨,布席而祭。顧望無人,意欲施之。 上無明王,下無賢方伯,王道衰,政教失,強陵弱,眾暴寡,百姓縱心,莫之綱紀。 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。丘何敢乎!” 脩身不可不慎也。嗜慾侈則行虧,讒毀行則害成。患生於忿怒,禍起於纖微。汙辱難 湔灑,敗失不復追。不深念遠慮,後悔何益?徼幸者,伐性之斧也。嗜慾者,逐禍之 馬也。謾誕者,趨禍之路也。毀於人者,困窮之舍也。是故君子去徼幸,節嗜慾,務 忠信,無毀於一人,則名聲常存,稱為君子矣。《詩》曰:“何其處也,必有興也。” 君子之居也,綏如安裘,晏如覆杅。天下有道,則諸侯畏之。天下無道,則庶人易之。 非獨今日,自古亦然。昔者范蠡行遊,與齊屠地居,仁義沈浮,湯湯慨慨,天地同憂。 故君子居之,安得自若。《詩》曰:“心之憂矣,其誰知之!” 田子方之魏,魏太子從車百乘而迎之郊。太子再拜,謁田子方,田子方不下車。太子 不說,曰:“敢問何如則可以驕人矣?”田子方曰:“吾聞以天下驕人而亡者有矣, 以一國驕人而亡者有矣。由此觀之,則貧賤可以驕人矣。夫志不得,則授履而適秦楚 耳,安往而不得貧賤乎?”於是太子再拜而後退。田子方遂不下車。 戴晉生弊衣冠而往見梁王。梁王曰:“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祿要先生,先生不留,今 過寡人邪?”戴晉生欣然而笑,仰而永嘆曰:“嗟乎!由此觀之,君曾不足與遊也。 君不見大澤中雉乎?五步一噣,終日乃飽,羽毛悅澤,光照於日月,奮翼爭鳴,聲響 於陵澤者何?彼樂其志也。援置之囷倉中,常噣梁粟,不旦時而飽,然猶羽毛憔悴, 志氣益下,低頭不鳴。夫食豈不善哉?彼不得其志故也。今臣不遠千里而從君遊者, 豈食不足?竊慕君之道耳。臣始以君為好士,天下無雙,乃今見君不好,明矣。”辭 而去,終不復往。
楚莊王使使賫金百斤聘北郭先生。先生曰:“臣有箕箒之使, 願入計之。”即謂婦人曰:“楚欲以我為相,今日相,即結駟列騎,食方丈於前,如 何?”婦人曰:“夫子以織屨為食,食粥毚履,無怵惕之憂者何哉?與物無治也。今 如結駟列騎,所安不過容膝,食方丈於前,所甘不過一肉。以容膝之安,一肉之味, 而殉楚國之憂,其可乎?”於是遂不應聘,與婦去之。《詩》曰:“彼美淑姬,可與 晤言。” 傳曰:昔戎將由餘使秦,秦繆公問以得失之要,對曰:“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, 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。”由餘因論五帝三王之所以衰,及至布衣之所以亡。繆然之, 於是告內史王廖曰:“鄰國有聖人,敵國之憂也。由餘聖人也,將奈之何?”王廖曰: “夫戎王居僻陋之地,未嘗見中國之聲色。君其遺之女樂以婬其志,亂其政,其臣下 必疎。因為由餘請緩期,使其君臣有間,然後可圖。”繆公曰:“善。”乃使王廖以 女樂二列遺戎王,為由餘請期。戎王大悅,許之。於是張酒聽樂,日夜不休,終歲婬 縱,牛馬多死。由餘歸,數諫不聽,去之秦。秦繆公迎而拜之上卿。遂並國十二,闢 地千里。 子夏過曾子,曾子曰:“入食。”子夏曰:“不為公費乎?”曾子曰:“君子有三費, 飲食不在其中。君子有三樂,鐘磬琴瑟不在其中。”子夏曰:“敢問三樂。”曾子曰: “有親可畏,有君可事,有子可遺,此一樂也。有親可諫,有君可去,有子可怒,此 二樂也。有君可喻,有友可助,此三樂也。”子夏曰:“敢問三費。”曾子曰:“少 而學,長而忘之,此一費也。事君有功,而輕負之,此二費也。久交友而中絕之,此 三費也。”子夏曰:“善哉!謹身事一言,愈於終身之誦,而事一士,愈於治萬民之 功。夫知人者不可以不知,何也?吾嘗蓾焉吾田,朞歲不收。土莫不然,何況於人乎? 與人以實,雖疎必密。與人以虛,雖戚必疎。夫實之與實,如膠如漆。虛之興虛,如 薄冰之見晝日。君子可不留意哉!”《詩》曰:“神之聽之,終和且平。” 晏子之妻布衣紵表。田無宇譏之曰:“出於室何為者也?”晏子曰:“臣家也。”田 無宇曰:“位為中卿,食田七十萬,何用是人為畜之?”晏子曰:“棄老取少謂之瞽, 貴而忘賤謂之亂,見色而說謂之逆。吾豈以逆辭之瞽之道哉。” 夫鳳凰之初起也,翾翾十步,藩籬之雀,喔吚而笑之。一詘一信,展羽雲間,藩籬之 雀超然自知不及遠矣。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,糲荅之食未嘗飽也,世俗之士即以為羞 耳。及其出則安百議,用則延民命,世俗之士超然自知不及遠矣。《詩》曰:“正是 國人,胡不萬年!” 齊王厚送女,欲妻奢牛吐。屠牛吐辭以疾。其友曰:“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,何謂 辭之?”吐應之曰:“其女醜。”其友曰:“子何以知之?”吐曰:“以吾屠知之。” 其友曰:“何謂也?”吐曰:“吾肉善,如量而去苦少耳。吾肉不善,雖以他附益之, 尚猶賈不售。今厚送子,子醜故耳。”其友後見之,果醜。傳曰:目如擗杏,齒如編 蠁。 傳曰:孔子過康子,子張子夏從。孔子入坐,二子相與論,終日不決。子夏辭氣甚隘, 顏色甚變。子張曰:“子亦聞夫子之議論邪?徐言誾誾,威儀翼翼,後言先默,得之 推讓,巍巍乎,蕩蕩乎,道有歸矣!小人之論也,專意自是,言人之非,瞋目搤腕, 疾言噴噴,口沸目赤。一幸得勝,疾笑嗌嗌。威儀固陋,辭氣鄙俗,是以君子賤之也。” 韓詩外傳/捲第10 齊桓公逐白鹿,至麥丘,見邦人曰:“爾何謂者也?”對曰:“臣麥丘之邦人。” 桓公曰:“叟年幾何?”對曰:“臣年八十有三矣。”桓公曰:“美哉壽也!”與之 飲。曰:“叟盍為寡人壽也?”對曰:“野人不知為君王之壽。”桓公曰:“盍以叟 之壽祝寡人矣!”邦人奉觴再拜曰:“使吾君固壽,金玉之賤,人民是寶。”桓公曰: “善哉祝乎!寡人聞之矣,至德不孤,善言必再,叟盍復之。”邦人奉觴再拜曰: “使吾君好學而不惡下問。賢者在側,諫者得入。”桓公曰:“善哉客乎!寡人聞之, 至德不孤,善言必三,叟盍復之。”邦人奉觴再拜曰:“無使羣臣百姓得罪於吾君, 亦無使吾君得罪於羣臣百姓。”桓公不說曰:“此一言者,非夫前二言之祝,叟其革 之矣。”邦人瀾然而涕下,此一言者,夫前二言之上也。臣聞子得於父,可因姑姊妹 而謝也,父乃赦之。臣得罪於君,可使左右而謝也,君乃赦之。昔者桀得罪湯,紂得 罪於武王,此君得罪於臣也,至今未有為謝者。”桓公曰:“善哉!寡人賴宗廟之福, 社稷之靈,使寡人遇叟於此。”扶而載之,自御以歸,薦之於廟而斷政焉。桓公之所 以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不以兵車,非獨管仲也,亦遇之於是。《詩》曰:“濟濟多 士,文王以寧。” 鮑叔薦管仲曰:“臣所不如管夷吾者五。寬惠柔愛,臣弗如也。忠信可結於百姓,臣 弗如也,制禮約法於四方,臣弗如也。決獄折中,臣弗如也。執枹鼓立於軍門,使士 卒勇,臣弗如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濟濟多士,文王以寧。”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,里鳧須眾,因盜重耳資而亡。重耳無糧,餒不能行,子推割股肉 以食重耳,然後能行。及重耳反國,國中多不附重耳者。於是里鳧須造見曰:“臣能 安晉國。”文公使人應之曰:“子尚何面目來見寡人欲安晉也!”里鳧須曰:“君沐 邪?”使者曰:“否。”里鳧須曰:“臣聞沐者其心倒,心倒者其言悖。今君不沐, 何言之悖也?”使者以聞。文公見之,里鳧須仰首曰:“離國久,臣民多過君,君反 國而民皆自危。里鳧須又襲竭君之資,避於深山,而君以餒,介子推割股,天下莫不聞。 臣之為賊亦大矣,罪至十族,未足塞責。然君誠赦之罪,與驂乘遊於國中,百姓見之, 必知不念舊惡,人自安矣。”於是文公大悅,從其計,使驂乘於國中。百姓見之,皆 曰:“夫里鳧須且不誅而驂乘,吾何懼也!”是以晉國大寧。故《書》雲:“文王卑 服,即康功田功。”若里鳧須,罪無赦者也。《詩》曰:“濟濟多士,文王以寧。” 傳曰:言為王之不易也。大命之至,其太宗、太史、太祝,斯素服執策,北面而弔乎 天子曰:“享以祭,永主天命,畏之無疆,厥躬無敢寧。”授天子策二矣,曰:“敬 之!夙夜伊,厥躬無怠。萬民望之。”授天子策三矣,曰:“天子南面受於帝位,以 治為憂,未以位為樂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天難訦斯,不易惟王。” 君子溫儉以求於仁,恭讓以求於禮,得之自是,不得自是。故君子之於道也,猶農夫 之耕,雖不獲年,優之無以易也。大王亶甫有子曰太伯、仲雍、季歷。歷有子曰昌。 太伯知大王賢昌而欲季為後也,太伯去之吳。大王將死,謂曰:“我死,汝往讓兩兄, 彼不來,汝有義而安。”大王薨,季之吳告伯仲,伯仲從季而歸。羣臣欲伯之立季, 季又讓。伯謂仲曰:“今羣臣欲我立季,季又讓,何以處之?”仲曰:“刑有所謂矣, 要於扶微者。可以立季。”季遂立而養文王,果受命而王。孔子曰:“太伯獨見,王 季獨知。伯見父志,季知父心。故大王、太伯、王季,可謂見始知終而能承志矣。” 《詩》曰:“自太伯王季。惟此王季,因心則友,則友其兄,則篤其慶,載錫之光, 受祿無喪,奄有四方。”此之謂也。太伯反吳,吳以為君,至夫差二十八世而滅。 齊宣王與魏惠王會田於郊。魏王曰:“亦有寶乎?”齊王曰:“無有。”魏王曰: “若寡人之小國也,尚有徑過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,奈何以萬乘之國無寶乎?” 齊王曰:“寡人之小所以為寶與王異。吾臣有檀子者,使之守南城,則楚人不敢北郷 為寇,泗水上有十二諸侯皆起來朝。吾臣有朌子者,使之守高唐,則趙人不敢東漁於 河。吾臣有黔夫者,使之守徐州,則燕人祭北門,趙人祭西門,從而歸之者七千餘家。 吾臣有種首者,使之備盜賊,而道不拾遺。吾將以照千里之外,豈特十二乘哉!”魏 王慙,不懌而去。《詩》曰:“辭之懌矣,民之莫矣。” 東海有勇士,曰菑丘訢,以勇猛聞於天下。過神淵,曰:“飲馬。”其僕曰:“飲馬 於此者,馬必死。”曰:“以訢之言飲之。”其馬果沈。菑丘訢去朝服拔劍而入,三 日三夜,殺三蛟一龍而出。雷神隨而擊之,十日十夜,眇其左目。要離聞之,往見之, 曰:“訢在乎?”曰:“送有喪者。”往見訢於墓。曰:“聞雷神擊子十日十夜,眇 子左目。夫天怨不全日,人怨不旋踵。至今弗報,何也?”叱而去,墓上振憤者不可 勝數。要離歸,謂門人曰:“菑丘訢,天下勇士也。今日我辱之人中,是其必來攻我。 暮無閉門,寢無閉戶。”菑丘訢果夜來,拔劍拄要離頸,曰:“子有死罪三。辱我以 人中,死罪一也。暮無閉門,死罪二也。寢不閉戶,死罪三也。”要離曰:“子待我 一言。來謁,不肖一也。拔劍不刺,不肖二也。刃先辭後,不肖三也。能殺我者,是 毒藥之死耳。”菑丘訢引劍而去曰:“嘻!所不若者,天下惟此子爾!”傳曰:公子 目夷以辭得國,今要離以辭得身。言不可不文,猶若此乎?《詩》曰:“辭之懌矣, 民之莫矣。” 傳曰:齊使使獻鴻於楚,鴻渇,使者道飲,鴻攫筥潰失。使者遂之楚,曰:“齊使臣 獻鴻,鴻渇,道飲,攫筥潰失。臣欲亡去,為兩君之使不通。欲拔劍而死,人將以吾 君賤士貴鴻也。攫筥在此,願以將事。”楚王賢其言,辯其詞,因留而賜之,終身以 為上客。故使者必矜文辭,喻誠信,明氣志,解結申屈,然後可使也。《詩》曰: “辭之懌矣,民之莫矣。” 楚丘先生披蓑帶索,往見孟嘗君。孟嘗君曰:“先生老矣,春秋高矣,多遺忘矣,何 以教文?”楚丘先生曰:“惡將使我老?惡將使我老?意者將使我投石超距乎?追車 赴馬乎?逐麋鹿搏虎豹乎?吾則死矣,何暇老哉?將使我深計遠謀乎?役精神而決嫌 疑乎?出正辭而當諸侯乎?吾乃始壯現,何老之有!”孟嘗君赧然,汗出至踵,曰: “文過矣,文過矣!”《詩》曰:“老夫灌灌。” 齊景公遊於牛山之上,而北望齊,曰:“美哉國乎!鬰鬰蓁蓁,使古而無死者,則寡 人將去而何之!”俯而泣下沾襟。國子高曰:“然!臣賴君之賜,疏食惡肉可得而食 也,駑馬柴車可得而乘也,且猶不欲死,而況君乎!”又俯而泣。晏子笑曰:“樂哉, 今日嬰之游也!見怯君一而諛臣二。使古而無死者,則太公至今猶存。吾君方今將被 蓑苙而立乎畎畝之中,惟農事之恤,何暇念死乎!”景公慙而舉觴自罰,因罰二臣。 秦繆公將田,而喪其馬,求三日而得之於莖山之陽,有鄙夫乃相與食之。繆公曰: “此駮馬之肉,不得酒者死。”繆公乃求酒,徧飲之然後去。明年晉師與繆公戰,晉 之右路石者圍繆公而擊之,甲已墮者六札矣。食馬肉者三百餘人,皆曰:“吾君仁而 愛人,不可不死。”還擊晉之右路石,免繆公之死。 傳曰:卞莊好勇,母無恙時,三戰而北,交遊非之,國君辱之。卞莊子受命,顏色不 變。乃母死三年,魯興師,卞莊子請從。至見於將軍曰:“前猶與母處,是以戰而北 也,辱吾身。今母沒矣,請塞責。”遂走敵而鬬,獲甲首而獻之曰:“請以此塞一北。 ”又獲甲首而獻之,曰:“請以此塞再北。”將軍止之,曰:“足!”不止,又獲甲 首而獻之,曰:“請以此塞三北。”將軍止之,曰:“足!請為兄弟。”卞莊子曰: “三北以養母也,今母歿矣,吾責塞矣。吾聞之,節士不以辱生。”遂奔敵,殺七十 人而死。君子聞之曰:“三北已塞責,又滅世斷宗,士節小具矣,而於孝未終也。” 《詩》曰: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” 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。昔殷王紂殘賤百姓,絕逆天道,至斮朝涉, 刳孕婦,脯鬼侯,醢梅伯。然所以不亡者,以其有箕子比干之故。微子去之,箕子執 囚為奴,比干諫而死,然後周加兵而誅之。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。吳 王夫差為無道,至驅一市之民葬闔閭。然所以不亡者,有伍子胥之故也。胥以死,越 王勾踐欲伐之。范蠡諫曰:“子胥之計策,尚未忘於吳王之腹心也。”子胥死後三年, 越乃能攻之。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,季氏為無道,僭天子,舞八佾, 旅泰山以《雍徹》。孔子曰:“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”然不亡者,以季路為宰也。 故曰:“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,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。”《詩》曰:“不明爾德,以 無陪側。爾德不明,以無陪無側。”言文王咨嗟,痛殷商無輔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。 齊桓公出遊,遇一丈夫襃衣應步,帶著桃殳。桓公怪而問之曰:“是何名?何經所在, 何篇所居?何以斥逐,何以避餘?”丈夫曰:“是名戒桃。桃之為言亡也。夫日日慎 桃,何患之有。故亡國之社以戒諸侯,庶人之戒在於桃殳。”桓公說其言,與之共載。 來年正月庶人皆佩。《詩》曰:“殷監不遠。” 齊桓公置酒,令諸大夫曰:“後者飲一經程。”管仲後,當飲一經程。飲其一半,而 棄其半。桓公曰:“仲父當飲一經程,而棄之何也?”管仲曰:“臣聞之,酒入口者 舌出,舌出者言失,言失者棄身。與其棄身,不寧棄酒乎?”桓公曰:“善!”《詩》 曰:“荒愖於酒。” 齊景公遣晏子南使楚。楚王聞之,謂左右曰:“齊遣晏子使寡人之國,幾至矣。” 左右曰:“晏子,天下之辯士也。與之議國家之邊,則不如也。與之論往古之術,則 不如也。王獨可以與晏子坐,使有司束人過王,王問之,使言齊人善盜,故束之。是 宜可以困之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晏子至,即與之坐。圖國之急務,辨當世之得失,再 舉再窮,王默然無以續語。居有間,束徒以過之。王曰:“何為者也?”有司對曰: “是齊人善盜,束而詣吏。”王欣然大笑曰:“齊乃冠帶之國,辨士之化,固善盜乎?” 晏子曰:“然。固取之。王不見夫江南之樹乎?名橘,樹之江北,則化為枳。何則? 土地使然爾。夫子處齊之時,冠帶而立,儼有伯夷之廉,今居楚而善盜,意土地化使 然爾。王又何怪乎?”《詩》曰:“無言不酬,無德不報。” 吳延陵季子遊於齊,見遺金,呼牧者取之。牧者曰:“何子居之高,視之下貌之君子, 而言之野也!吾有君不臣,有友不友,當暑衣裘,吾豈取金者乎?”請問姓字。牧者 曰:“子乃皮相之士也,何足語姓字哉!”遂去。延陵季子立而望之,不見乃止。孔 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。” 顏淵問於孔子曰:“淵願貧如富,賤如貴,無勇而威,與士交通,終身無患難,亦且 可乎?”孔子曰:“善哉回也!夫貧而如富,其知足而無欲也。賤而如貴,其讓而有 禮也。無勇而威,其恭敬而不失於人也。終身無患難,其擇言而出之也。若回者,其 至乎!雖上古聖人,亦如此而已。” 齊景公出田,十有七日而不反。晏子乘而往。比至,衣冠不正。景公見而怪之曰: “夫子何遽乎?得無有急乎?”晏子對曰:“然,有急。國人皆以君為惡民所禽。 臣聞之:魚鱉厭深淵而就乾淺,故得於釣網。禽獸深山而下於都澤,故得於田獵。今 君出田十有七日而不反,不亦過乎?”景公曰:“不然。為賓客莫應待邪?則行人子 牛在。為宗廟而不血食邪?則祝人太宰在。為獄不中邪?則大理子幾在。為國家有餘 不足邪?則巫賢在。寡人有四子,猶有四肢也,而得代焉,不可患焉!”晏子曰: “然,人心有四肢而得代焉則善矣,令四肢無心,十有七日不死乎?”景公曰:“善 哉言!”遂援晏子之手,與驂乘而歸。若晏子者,可謂善諫者矣。 楚莊王將舉師伐晉,告士大夫曰:“有敢諫者死無赦。”孫叔敖曰:“臣聞畏鞭箠之 嚴而不敢諫其父,非孝子也。懼斧鉞之誅而不敢諫其君,其忠臣也。”於是遂進諫曰: “臣園中有楡,其上有蟬。蟬方奮翼悲鳴,欲飲清露,不知螳蜋之在後,曲其頸,欲 攫而食之也。螳蜋方欲食蟬,而不知黃雀在後,舉其頸,欲啄而食之也。黃雀方欲食 螳蜋,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楡下,迎而欲彈之。童子方欲彈黃雀, 不知前有深坑,後有掘株也。此皆貪前之利,而不顧後害者也。非獨昆蟲眾庶若此也, 人主亦然。君今知貪彼之土,而樂其士卒。”楚國不殆,而晉 以寧,孫叔敖之力也。 晉平公之時,藏寶之臺燒,士大夫聞者,皆趨車馳馬救火。三日三夜,乃勝之。公子 晏奉束帛而賀,曰:“甚善矣!”平公勃然作色曰:“珠玉之所藏也,國之重寶也, 而天火之。士大夫皆趨車走馬而救之,子獨束帛而賀,何也?有說則生,無說則死。” 公子晏曰:“何敢無說!臣聞之,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,農夫藏於囷庾,商賈 藏於篋匱。今百姓乏於外,短褐不蔽形,糟糠不充口,虛耗而賦斂無已,收大半而藏 之臺,是以天火之。且臣聞之,昔者桀殘賊海內,賦斂無度,萬民甚苦,是故湯誅之, 為天下戮笑。今皇天降災於藏臺,是君之福也,而不自知變悟,亦恐君之為鄰國笑矣。” 公曰:“善!自今已往,請藏於百姓之間。”《詩》曰:“稼穡維寶,代食維好。” 魏文侯問里克曰:“吳之所以亡者何也?”里克對曰:“數戰而數勝。”文侯曰: “數戰數勝,國之福也,其獨亡何也?”里克對曰:“數戰則民疲,數勝則主驕。驕 則恣,恣則極。物疲則怨,怨則極慮。上下俱極,吳之亡猶晚矣。此夫差所以自喪於 乾遂。”《詩》曰:“天降喪亂,滅我立王。” 楚有士曰申鳴,治園以養父母,孝聞於楚。王召之,申鳴辭不往。其父曰:“王欲用 汝,何謂辭之?”申鳴曰:“何舍為孝子,乃為王忠臣乎?”其父曰:“使汝有祿於 國,有位於廷,汝樂而我不憂矣。我欲汝之仕也。”申鳴曰:“喏。”遂之朝受命, 楚王以為左司馬。其年遇白公之亂,殺令尹子西、司馬子期,申鳴因以兵圍之。白公 謂石乞曰:“申鳴,天下之勇士也,今將兵,為之奈何?”石乞曰:“吾聞申鳴孝子 也,使人謂申鳴曰:“子與我,則與子分楚國,不與我,則殺乃父。”申鳴流涕而應 之曰:“始則父之子,今則君之臣,已不得為孝子矣,安得不為忠臣乎?”援桴鼓之, 遂殺白公。其父亦死焉。王歸賞之,申鳴曰:“受君之祿,避君之難,非忠臣也。正 君之法,以殺其父,又非孝子也。行不兩全,名不兩立,悲夫!若此而生,亦何以示 天下之士哉!”遂自刎而死。《詩》曰:“進退惟谷。”